十年寒窗只盼衣锦还乡古代高考竟如此独特

像大家都知道的一样 , 高考是一种通过考试 , 从而来选拔优秀人才的公平的竞争方式 , 历年来都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进而实现人才的选拔和归类 。然而古代的科考方式 , 又是怎样的一个划分呢?
网络配图
众所周知 , 在古代都是用科考的制度来选拔人才 , 选拔官员的一种科考方式 。当然 , 这也是古代平民唯一的一种当官的方式 。秀才是人们耳熟能闻的一个词 , 在古代 , 任何人都可以去考秀才 , 只是需要通过重重的关卡才有机会考中 。
考秀才的人群不分老少 , 有些七老八十的人还是一样可以考 , 需要通过县、府、院的层层把关,通过的人才有机会考上秀才 。县的考试通常是由知县监制的 , 通过后在同年的四月参加由知府监管的府试 。通过府试的人才能够参加院试 , 院试通过后就是以秀才之称了!
各学府会在三年内对这些秀才进行两次大考 , 知道这些科试都考过了之后 , 名列前茅的一等二等的人士 , 才有资格进行乡试的考试 。但是即便没有考取好的名次 , 这些秀才也同样能够获得微弱的补贴 , 以贴家用不至于穷苦 , 还有可以免去劳役 。
网络配图
但是这些补贴显然没有高官厚禄一样的待遇 , 若是许多次还没有考上的人 , 他们会去当私塾的老师或者是行医、经商 。但是这些往往没有当高官的富裕 ,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的挤破头皮在争夺这样的职位 , 年复一年的考试 。
古时候的读书人都有这三个愿望 , 两袖清风高官所在 , 家里房屋田地千亩 , 有妻妾儿女成群 。但是这三个愿望 , 无疑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寄托 , 古代的穷书生大多都想依靠这个办法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 。
但是古代的考试制度可比现在的严格多了 , 秀才只是一个入场券而已 , 真正的大考还在后头 , 乡试、会试、殿试通常是三年才举行的一次考试 , 如果没考过就只能再等三年了 , 而殿试有时候还会是皇帝出考题 , 可见想要金榜题名 , 真的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啊!
网络配图
乡试的合格的人成为举人 , 会试合格的人成为贡士 , 殿试前三的成为状元、榜眼、探花 。如果通过这些重重考试的人 , 就能衣锦还乡、高官厚禄了 。有些考上举人的已经年老了 , 有的甚至一辈子都在苦读考试 , 却无望而终 。
【十年寒窗只盼衣锦还乡古代高考竟如此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