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最激烈的一场汉匈大战!汉武帝讨伐匈奴

游牧民族匈奴势力早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中原政权的威胁,战国末期更是成为燕赵等国的心腹之患,到了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为了打击匈奴,营造稳定的边境环境,曾对匈奴展开大战,但是史书关于此战的记载不甚明白,只能寻踪觅迹,通过有限的线索进行了解 。。
从战术上说匈奴骑兵若与装备大量强弩的中原军队正面交锋,将占不到任何便宜 。因此匈奴人一直都是扬长避短,发挥机动优势,“利则进,不利则退”,不断发动袭击战,而避免大规模会战,所以秦军进攻匈奴时只能是“逐”而不能“破”,汉人也说“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风,去如收电,畜牧为业,弧弓射猎,逐兽随草,居处无常,难得而制”(《汉书·韩安国传》) 。直到汉军组建了具有同等机动力的大骑兵集团,采用快速进攻、远程奔袭、连续作战、高速追击等战法,才逮住飘忽不定的匈奴骑兵 。
赵军的战术体系和秦军一样,也是以步兵为主力,战车兵为“羽翼”,骑兵为“伺候”,机动性远低于匈奴骑兵,无法迫使其接受会战,要想歼灭匈奴军队只能另想办法 。我们可以看出,赵匈此战与一个多世纪之后的马邑之伏非常相似 。
《史记·李牧列传》记载“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
《汉书·匈奴传》记载“汉使马邑人聂翁壹间阑出物与匈奴交易,阳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 。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 。汉伏兵三十余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护四将军以伏单于 。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 。时雁门尉史行激,见寇,保此亭,单于得,欲刺之 。尉史知汉谋,乃下,具告单于,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 。乃引兵还 。”
李牧“大纵畜牧,人民满野”的行动同汉军以马邑财物诱单于完全相同,“匈奴小入”时又“详北不胜”,诱使匈奴主力前来,也同汉军诱敌深入相似 。但李牧的高明之处是令“人民满野”“以数千人委之”,结果匈奴人深信不疑,马邑失败的关键就在于“畜布野而无人牧者”,使单于产生了疑心 。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李牧破匈奴用的是伏击的办法,马邑之伏很可能正是借鉴了李牧的经验,甚至不排除赵匈此战的战场就在马邑附近的可能 。
关于此战的兵数,《李牧列传》说赵军为步兵15万、骑兵1.3万、战车1300辆,匈奴有骑兵10余万,这个数字绝难令人相信 。即便按照游辨之士的说法赵国也只有“车千乘,骑万匹”,而且是整个国家的车骑数,代、雁门当然不可能有1.3万骑兵和1300辆战车 。
司马迁的材料来源可能有两种,第一是采自现已失传的纵横家著作(《太平御览》卷294引《战国策》文与《李牧列传》基本相同) 。第二种可能是司马迁直接访自他的朋友、冯唐之子冯遂(冯唐祖父曾在李牧属下任职),此种可能性极大 。不论如何,《李牧列传》依据的必定不是正式记载,这一点从此事既未见于《赵世家》,也未见于《六国年表》就可以看出 。
司马迁所得材料的另一部分保留在《冯唐列传》中,联系冯唐“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之语,这段话无疑是做了很大的夸张 。战国时东胡强、月氏盛,匈奴尚未大兴,也不可能出动十余万骑 。所以《李牧列传》的说法并不可信 。此战的真实兵数,可以参考西汉时匈奴大入代、雁门的兵力,估计匈奴军大略有三四万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