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轻诺必寡信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夫轻诺必寡信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意思: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 , 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 ,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该句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本章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 , 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翻译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夫轻诺必寡信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 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注释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
2、大小多少:大生于?。嗥鹩谏?。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テ涠?,取其少 。
3、报怨以德:此句当移至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故此处不译 。
4、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赏析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 , 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 , 所以叫“为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

这里 , 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 。“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接下来 , 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 。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本章格言 , 对于人们来讲 , 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 。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 。

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
《道德经》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 , 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 , 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
后来,老子学遍《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 , 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吏 , 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 , 修养深厚 。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 , 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介绍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 ,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