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民服饰的特点:明朝民间男女服饰种类

明代平民百姓服饰明代平民男子一般服饰为搭护(属于半臂一类的衣服)、直身(与道袍相似的宽大长衣)、程子衣、裤褶、裙等 。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 。左图为戴网巾或笠帽的农民(明崇祯十年刻本《天工开物》插图) 。中图为梳髻、穿对襟衫的农妇(明崇祯十年刻本《天工开物》插图) 。右图为裹巾、穿窄袖衫的男子及穿襦裙的妇女(明万历年间刻本《人镜阳秋》插图)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代的服饰上采周汉,下取唐宋,集历代华夏服饰之大成,崇古而不泥古,长于创新流变 。故形制之繁杂、纹彩之斑斓,质料之多样,裁制之精巧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 。
明代男子的日常服饰
明代庶民男子的日常服饰,洪武年间规定:“戴四方平定巾,杂色盘领衣..穿皮扎” 。四方平定巾亦称“方巾”,是一种四角方正,可以折叠的轻便纱帽 。据载,朱元璋因奇其形状、喜其名称而令天下吏民俱服之 。盘领衣即圆领长袍,因其领形似盘,故名盘领衣 。皮扎是十分简便粗糙的皮履,多为北方人穿用,江南则可穿蒲草编的鞋子 。头顶方巾,身穿盘领长袍,脚蹬皮扎,是明初平民男子最为普遍的装束 。然而这种用行政命令硬性规定的千篇一律的穿戴方式不能维持长久 。至洪武末年,民间服饰已悄悄地“巧制新样”,此后男装便日渐丰富起来 。查诸史籍,明代200多年间,男子服式变幻繁多,其中流行最为普遍的有以下十几种:直缀、罩甲、、衫、褡护、裤褶、程子衣、裤、褂、裙、衫等等 。
这些服饰的款式、色彩、面料都随着社会风俗的变迁而多有变异 。如直缀,明初庶民大多遵守政府规定穿“青布直身”,但后来,许多人都不是用布,而是用绢、绸等华丽面料来裁制,颜色也由单一的青色转而出现了沉香色、元色、酱色、玉色、淡蓝等,款式变得愈来愈长,尤其是衣袖非常肥阔,以至于民间谚语这样形容:“绵绸直缀盖在脚面上”,“二可怪,两只衣袖象布袋 。”又如罩甲,本是骑马仪卫穿用的黄色短衫,正德以后衣身变长,不仅诸军步卒服用,市井小民也仿其制,用素花棉布裁制者颇多,富贵人家或以绸缎为之,下摆还常加饰丝穗,遂使罩甲成为广为流行的“时世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平民服饰的特点:明朝民间男女服饰种类】一般说来,无论古今中外,男子服饰比之女子服饰都要简练平实得多,但在明代这种差异明显缩小,男服的变幻与流行周期与女服相去无多 。
尤其是巾帽形制的繁盛,足以同时髦多变的女裙相媲美,明代史籍中留下正式名称的男子巾帽就不下40种,其中的唐巾、晋巾、席帽、万字巾、二仪巾、东坡巾、折角巾、华阳巾等是承继前朝,其他则多为明代所独创或更新之制,如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瓜拉帽)、网巾、儒巾、飘飘巾、老人巾、瓦楞帽、边鼓帽、砂锅片、缣巾、阳明巾、金钱巾、凌云巾、烟墩帽等等 。同一款式的巾帽,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 。如四方平定巾,洪武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巾式时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晋唐,或从时制”,到明末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有“头顶一个书橱”的形容 。乡村野老、市镇卒贩们所喜戴的帽子,其样式也各随风尚而变,弘治时流行平顶,形似截筒一般,到正德年间则帽顶收拢,做成桃尖模样 。名目繁多而又因时变异的男子巾帽,充分展示了明人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明代服饰的不拘一格、宏富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