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赤壁之战:为什么曹操没有中反间计呢?( 二 )


在《三国演义》中 , 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 , 而是真降 , 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计” , 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 , 公然冒犯周瑜 。于是周瑜大怒 , 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 , 众将领纷纷求情 , 黄盖才幸免一死 , 改打了五十下“脊杖” , 打得“皮开肉绽 , 鲜血迸流” 。
事实是 , 黄盖不曾吃这个苦 , 也不需要吃这个苦 。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 不是假的 。第一 , 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 。黄盖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 , 是很合乎常理的 。第二 , 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 , 资格比周瑜老 , 屈居在周瑜之下 , 很可能心有未甘 。第三 , 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 。曹操受降成习惯 , 因此对于黄盖之降 , 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 。再说 , 黄盖降了之后 , 落入自己的手心 , 想处置随时即可 , 因此 , 曹操接受黄盖投降 。
3、没有东风 , 火攻依然可实施
一直以来人们均认定 , 黄盖要火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 , 必须借助东南风 。如果没有东南风 , 则黄盖火攻绝不能成功 , 得出这个结论是很片面的 。
黄盖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 , 并没有提及风向问题 , 而只提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 , 就可以进行火攻 。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席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 , 中国风帆技术出现在战国时期 , 而到汉代则已经很成熟了 。其中以三国东吴万震所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宝贵(《太平御览?卷七七一》) , 这里面就详细记载了可利用侧向风力的用卢头木叶制成的帆 , 这种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 。因此 , 当时东吴水军战船装备有可利用侧风的帆是可以确定的 。所以 , 黄盖的火攻船 , 并不是必须正好沿风向开进 , 而可以利用侧向风 。加之周瑜、黄盖多次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 , 周瑜方面已经确认这个季节的风向均可以进行火攻 。
退一步说 , 没有风力的作用 , 火攻的计划依然可以实施 。黄盖完全可以把装满了干草的船 , 由南岸的上游之处 , 斜对着北岸的下游之处行驶 , 倚仗水力 , 而不是风力 。蔡瑁、张允没有卷入“反间计” 。历史中的蒋干确系周瑜的同郡 , 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 。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 ,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 , 并且只有蒋干劝降 , 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 。
蒋干“有仪容 , 以才辩见称” , 纵然是这样灵巧的辩士却无法撼动周瑜的意志 , 归来见曹操时蒋干还赞誉周瑜“雅量高致 , 非言辞所间” 。这一段情节旨在为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的胸怀作佐证 , 但却成为小说家为赤壁之战添油加醋的作料 。在《三国演义》中 , 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降书 , 使得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产生了怀疑 , 并最终处死了二人 , 从而为周瑜去掉了一个大隐患 , 成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关键 。
事实上 , 史书上的蔡瑁、张允并没有被卷入“反间计”之中 , 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谈及蔡瑁、张允的时候 , 只论及二人是刘表的次子刘琮的党羽 , 在刘表临终时阻止刘表长子刘琦进见 , 而极力扶持刘琮上台 。随即曹操南征大军将至 , 第一个跳出来劝刘琮投降的却不是蔡、张二人 , 而是蒯越、傅巽、韩嵩等一班刘表旧臣 。这几个人共同的特征都是躲避战乱、客居荆州的中原人士 , 相比起蔡瑁、张允等荆州本土人来说 , 荆州的利益对于他们毫无意义 , 他们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有好感 , 更愿意纳土归降以求得一官半爵 。因此曹操在得荆州后也大施恩惠 , 给蒯越等十五人封了侯 。但点名的名单里并未出现蔡瑁、张允 , 可见二人虽然也位列归降众臣中 , 也得到了封赏 , 却实属才智平平 , 未能得到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