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首富与首善胡雪岩:高调人生灰暗结局

作为大清国的首富与首善,胡雪岩的崛起与失败都十分迅速,而其个人评价,则留给历史众说纷纭 。与胡雪岩个人的宿命相比,我们这个民族似乎也在承受一种宿命:舆论和媒体哄抬“大善人”们时,很少质疑他们行善的银子来路如何、行善的细节尤其是结果如何,听风就是雨,于是总是被忽悠,行善便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公关利器,这实在是慈善二字的悲哀 。
只要与人分享点滴,即便是盗泉之水,便似乎具备了自我漂白的功能,如此,则天下之水还能有几滴未被盗泉所污?
1883年的冬天,来得比以往更为冷些 。
一座巨大的冰山,在这个冬天迅即融化,把严寒传遍了整个大清国 。
这座冰山,名叫“胡雪岩” 。




自从进入了“改革”的快车道后,大清国就不再缺少有关富豪们的新闻,且大多数都是正面报道 。他们的名头也因此传遍这个国家的每个犄角旮旯,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 。
胡雪岩就是这些偶像中的偶像 。
在时人和后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就是大清“首富”——其实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比他更富裕的人多了去了,但他们因为低调而不为人瞩目;他也俨然成为大清“首善”——随着他那家著名的“公关公司”兼药店“胡庆余堂”的家喻户晓,他的名字也成为“大善人”的代称 。
然而,就在1883年的冬天,胡雪岩轻轻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遍地狼藉 。
作茧自缚
如果这场生丝大战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只能说明,胡雪岩的财富,或许远远没有时人和后人所想象的那么高 。
宋代陆游曾有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胡雪岩读书不多,或许没读过这句诗,但他却正是被“茧”困死的 。
胡雪岩的“作茧自缚”,被后世的人们普遍描绘为一场悲壮的民族商业保卫战 。据说,胡雪岩痛下本金2000万两,争购并囤积生丝,一是为了解救被洋人们欺压的蚕农,二是要为民族工商业争口气,最后,却因为卑鄙的洋人与同样卑鄙的官府相勾结,导致胡雪岩这位商业民族英雄的梦想被彻底粉碎了 。
中国历史惯常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名彻底失败了的商人,胡雪岩却没有被当做落水狗而痛打,相反却赢得了其崇高的历史地位 。搭建起这一历史神龛的最坚实根基,就来自于他的最后一战:与外商之间的生丝战争 。
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但是,激情燃烧过后,我们还是应当从历史的废墟中,冷静地找找看其究竟发生了什么 。
首先,胡雪岩究竟动用了多少资金,投入这场生丝大战?
当然,最可靠的应该是胡雪岩本人的财务记录,但是他被抄家后,一切有关他的直接资料几乎丢失殆尽,这导致了史料的极度匮乏 。资料的匮乏,令不少后世研究胡雪岩所谓“商道”的人,居然把高阳写的小说作为依据 。
有关胡雪岩采购生丝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的野史记载 。普遍认为,他为此动用了2000万两资金,《海光》杂志说他“二千万两出,一千二百万两归家” 。后世的胡雪岩研究者也普遍采信2000万两投资款 。但是,这一数据是相当可疑的,反证的史料相当确凿 。
胡雪岩大批囤积生丝,始于1881年6月 。胡在当月买进了3000包生丝,到1882年的5月份,他的存货达到8000包,10月份则达到14000包 。这一数据,得到英国领事报告的支持 。
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JohnC.Stanley)的研究,胡的存货应当是15000包 。而根据《申报》(1883年12月9日)的报道,胡在脱手这批生丝时,先将2000包卖给怡和洋行,后又分两次将6000包及7000包卖给天祥洋行,“日内丝已卖完” 。据此推算,胡所囤积的生丝亦为15000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