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几千年历史上最会装聋做哑之人

假装耳聋口哑 。形容故意不理睬;装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 。也作“装聋做哑” 。含有贬意 。可就是这么一个带有贬意的“装聋作哑”,却往往被看成中国历史上官员在官场中自保的《葵花宝典》 。此宝典灵吗?灵得很!下面就说两个中国历史上最会“装聋作哑”的经典人物,来加以印证 。
【纵观几千年历史上最会装聋做哑之人】网络配图
宋朝开国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就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借着酒劲,解除了帮助他黄袍加身的开国功臣和亲密战友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的兵权 。紧接着,赵匡胤起用张琼担任殿前都虞侯这一重要军职 。但仅过了两年,这位救过赵匡胤性命,且生性耿直的都虞侯,便遭人诬告构陷,落了个在牢中自杀身亡的结局 。之后,殿前都虞侯这一要职,就由既没有军功,也没有救过皇帝性命的杨信担任 。杨信上任后,不久便突患哑疾,口不能言 。好在杨信有个贴身家僮能准确地“翻译”他的哑语,每当杨信入朝奏事或传令军中时,只需他打“哑谜”似的用手比划几下,家僮就能准确地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 。如此一来,杨信虽然身患哑疾,却丝毫也不影响他对军队运转自如的掌控 。于是,赵匡胤便更加信任杨信了,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哑”,影响到他的官职,而且在第二年又授予他节度使一职,再后来,又将殿前司这种更高级的职位也授给了他,终太祖一朝,赵匡胤对对杨信的信任始终未减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哑”了十一年的杨信,竟然在临死的前一天,奇迹般的“康复”了,并向前来探望他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之弟),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对两朝君王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 。
至此,宋官家才知道,原来杨信是在装哑,是为了避免重蹈其前任覆辙而装哑的 。不过,宋朝皇帝对杨信还不错,并没有因此而追究他的“欺君之罪” 。事实上,杨信“装”成功了,不仅“装”来了荣华富贵,也“装”来了大权在握,并得以善终 。杨信是一个装哑成功的典范 。不过,这一成功的典范却使正直敢言的精神蒙上了尘埃 。
如果说宋朝杨信的装哑,是装得“成功”,装得“精彩”的话,那么,清代王文韶的装聋,就可以说是装得“圆滑”,装得“精明”了 。王文韶历经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地方上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堂上当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亨通,显赫一时 。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王文韶一进入朝廷的权力中枢-军机处后,就“耳聋逾甚”,也就是说,王文韶的耳朵越来越聋了 。一日,两位大臣为一事争执,良久,仍相持不下 。慈禧太后问王文韶有何看法,王文韶莞尔一笑,不做答复 。慈禧追问再三,他仍笑而不答 。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他还是笑容可掬,并不开口 。
很显然,王文韶的装聋,是在躲事避风头,首鼠两端谁也不得罪,以此来避免被同僚倾轧 。也可以这样说,王文韶的装聋,是当时清朝官场圆滑趋避之风的一个缩影 。但与九百年前杨信装哑不同的是,王文韶装聋却被人识破了,并因其极圆滑,被讥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 。不过,识破归识破,讥讽归讥讽,王文韶这个官却做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只升不降 。
网络配图
由此可见,在独裁专制的政体下,官员要保命保官保富贵,就得装,就得像杨信那样作哑,就得似王文韶这般装聋,一句话,就得“装聋作哑” 。如果还不够,为了活命,必要时还得装病、装傻、装疯、装死也在所不惜 。譬如明成祖朱棣,还在当燕王的时候,为了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过程中保命,就在大街上装疯卖傻 。这一招,不但保住了他的性命,还在其后改写了明朝的历史 。因此,“装”,也是中国官场上的一大特色 。装好了,性命无忧,官位无忧,富贵无忧 。反之,如果不装或不会装,干得再好,政绩再突出,一不留神得罪了上司,就容易被怀疑有野心;或者,一不小心触犯了同僚,则难免被猜测不安分 。幸运一点,落个被罢官的结局;要是倒霉,说不定会身首异处,甚至满门抄斩 。由是,中国古代官场就形成了蔚为状观的“装”文化、“装”技巧和“装”艺术 。而且,在不同的朝代,或不同的时期,“装”,往往会风行一时 。当然,也有不少的官员看着好像既没有“装聋作哑”,也没有“装疯卖傻”,但他们在事实上,却是哑着、聋着、傻着、病着、疯着的 。譬如,被视为官场《葵花宝典》的“多磕头,少说话”的招式,就是一个生动的明证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用大量篇幅,着重歌颂了刘备一代仁君的英雄形象,说他英明且仁慈,重情又重义,刘备胸襟广阔,不仅爱民如子,凡事亲力亲为,更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样的仁慈的君主谁能不爱呢?对刘备进行如此美化的刻画,是因为罗贯中心目里理想的仁君英主就该是这个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