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集体罢工示威朝廷嫔妃设下圈套应战

和老板发生利益冲突怎么办?很多人会选择罢工,以此和老板谈价还价,但罢工究竟有没有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臣集体罢工事件 。
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臣集体罢工事件,发生在1861年(咸丰十一年) 。罢工的一方是咸丰皇帝生前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被罢工要挟的一方则是咸丰皇帝生前的皇后和懿贵妃 。
八位顾命大臣罢工的理由很简单,不是嫌工作太累、待遇太差,而是为了争夺朝廷的最高权力 。而罢工事件的导火索,则源于咸丰皇帝生前自以为聪明的权力制衡设计 。
咸丰皇帝死时,年仅30岁,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才5岁 。5岁的小孩自然不能治国理政,为了防止大臣或者后妃专权,于是咸丰皇帝对清朝的权力分配做出了看起来十分完美的安排 。
咸丰皇帝任命了八位大臣,让他们辅佐未来的小皇帝处理朝政 。同时咸丰皇帝还赐给皇后钮钴禄氏一枚“御赏”印,赐给未来的小皇帝一枚“同道堂”印 。朝廷的一切谕旨必须同时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信,谕旨方才生效 。
5岁的小皇帝自然无法保管和使用“同道堂”印章,因此这枚印章实际上是由小皇帝的生母懿贵妃掌握着,这位懿贵妃就是后来晚清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慈禧太后,俗称西太后,而皇后钮钴禄氏则是慈安太后,俗称东太后 。
咸丰之所以这么安排,是为了让八位顾命大臣和后妃相互制衡,以防止其中一方专权,然而咸丰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
八位顾命大臣分别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肃顺虽然在顾命大臣中排名第四,但肃顺却可以左右其他七人,肃顺实际上是顾命大臣中的核心人物 。
而后妃一方,是时年25岁的慈安太后和26岁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
在专制制度下,任何的权力制衡都是暂时的,最终必定会有一方夺取最高权力,致政治对手于死地,更不用说咸丰这个本来就存在漏洞,职责不清的权力制衡模式 。
咸丰皇帝刚刚死去,双方的权力斗争就立刻开始了 。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认为皇帝即任命他们为顾命大臣,那么一切朝廷军政要务,均应该有他们处理,两宫太后只需要在他们拟好的谕旨上,盖上印章就可以 。
而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太后,不甘心只充当一个橡皮图章,要求所有谕旨必须经两宫太后事先过目并同意后,方能加盖印信发出 。由此双方开始了第一回合的较量 。
在慈禧太后的强硬态度下,八大臣开始让步,同意将谕旨先交由两宫太后过目同意后,再行下发,慈禧太后赢得第一局 。接着双方开始第二局的较量 。
御史董元醇上书,请求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如果此举实行,两宫皇太后将完全掌握朝廷大权,八大臣的辅政地位将彻底失去,沦为两宫皇太后手下的奴才,因比慈禧太后决定垂帘听政,八大臣则坚决反对 。
慈禧太后坚持己见,八大臣咄咄逼人,双方吵的不可开交,把小皇帝吓得哇哇大哭,尿了太后一身,双方方才暂且罢战 。
八大臣拟了一份诏书,严词驳斥董元醇,然后请两宫皇太后盖印下发 。两宫太后不理八大臣,也不再召见八大臣处理政事,想把此事拖个不了了之 。
八大臣一看,使出了最极端的方式对抗——搁车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罢工,于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臣集体罢工事件出现了 。
垂帘听政在清朝毕竟没有先例,从法理上来说,确实站不住脚,慈禧太后只好让步,同意八大臣拟定的驳斥董元醇的谕旨下发,八大臣在第二回合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