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吕伯奢案的真相( 二 )


毛宗岗父子对于曹操没有多大的好感,在批点本中,将原先罗贯中笔下有利于曹操“高、大、全”形象的描述,几乎全都删除,并做了“贬低性”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更加“暗黑”形象 。在这个评点中,虽然也是没有美化曹操,将他看做是“小人”,但引进了“心口如一”的说法,“小人”性质里“真”的含金量有所提升,并指出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也算是给曹操同志的负面形象加了点正数分 。当然,以毛宗岗父子的逻辑,曹操的印象分怎么加也不会是变成正数的 。
我们所知道的,演义是添油加醋的历史,尽管《三国演义》顶着“七实三虚”的名头,其中也不免地有着很多水份的存在 。吕伯奢全家被杀事件,正版的《三国志 武帝纪》里却是没有记载的,裴松之在作注时却是提供了三个版本,以供参考 。这三个版本,在记述这件事,各有出入,甚至有点南辕北撤的意味 。
第一个版本:《魏书》说 。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
《魏书》的作者是王沈,这位老兄虽然是曹魏大臣,却是司马氏家族的死党,我曾经提及过的“曹髦被杀事件”中的告密人就是他和王业 。由于有了这个“功绩”在,后人对他评价不高,品行的不佳,推广到所做的史书上,也是“可圈可点 。”后来人给他的《魏书》的评定,盖棺论定的是十一个字:“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 。”显然,不是很靠谱,有点失真 。
来看下事件的过程:
曹操认定董卓最终不会有好下场,没有接受董卓以朝廷名义所下达的骁骑校尉的任命,跑路回了老家 。途中,曹操带着几骑人马正好路过老相识成皋吕伯奢的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们对曹操随身携带的财物很有想法,联合起来对曹操实施了打劫 。他们抢夺了曹操以及从人的马和财物,曹操奋力反抗亲手杀了好几个人 。
这样看来,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属于正当防卫,是吕伯奢家人先对不起他,想要劫持他,他才动的手,最后闹出了人命案,最多也就属于防卫过当 。值得注意的一点,吕伯奢家人并没有被满门屠杀,幸存者应该是不少 。
如果根据这一条的引述,曹操的形象还是正面的,为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奋起反抗的行为,还颇有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魏国的领路人展现的是一种斗士的豪情 。与此同时,作为反面教材,吕伯奢家人及其宾客为曹操的上位很好地做足了铺垫 。
当然,这只是一种“一面之词 。”
第二个版本:《世语》说 。
“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
这本《世语》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挂着刘义庆名头的《世说新语》,因而如果你去翻阅《世说新语》是找不到这条的,现在网上还有很多人将它搞混了 。《世语》也叫做《魏晋世语》,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经常引用到它,著作者是晋朝人郭颁 。
郭颁的事迹没有啥好提的,《世语》也没流传下来,散见在各种史籍中,后人对《世语》的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其中记载的很多东西,都是在瞎说,找不到任何的史料出处 。《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说郭颁编撰《魏晋世语》:“最为卑劣,其中虚错如此者,往往有之 。”
还是来回顾下剧情:
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他的五个儿子都在,他们很是客气地招待了曹操 。曹操知道自己违背了董卓的任命,怀疑吕伯奢的儿子们可能要对自己下手,也就先下手为强,在当天晚上亲手杀了吕伯奢家八个人后,扬长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