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啥特色小吃? 青海十大特色名小吃( 二 )


青海的回、汉人民在制作拉条时,和面、揉面过程具有独特的技巧 。一般汉族人民在做拉条和好面分条时,在面条上抹菜油,以防粘连;而回族人民制作的拉面,可以不用一滴菜油 。他们在调粉时放些盐或碱水,把面粉团拌来揉去,直到软硬适中,弹性很大,可塑性极强时,然后手轻力匀,反复拉扯四五次,不断一根,成为宽细、圆扁不同的匀称面条 。而且每次拉出的一把,入锅捞出,恰好一碗 。圆柱形的叫“鸡肠子”,扁状的称“韭菜叶”,入口柔软光滑,韧而不断 。一般家常吃时,调以炸酱,并拌调油泼辣椒、蒜泥、醋等,吃起来非常可口 。
(7)、尕面片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 。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 。尕面片,又叫面片子 。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粗条,叫“面基基” 。然后用潮毛巾盖上片刻(此时称“回面”) 。“回”好后,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 。由于面片小,故叫“尕面片” 。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尕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种繁多,滋味独特的面食了 。按尕面片的形状,配料和烹饪方法不同,有做工细致纤小玲珑的“指甲面片”、“雀儿舌头”;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quot;烩面片” 。回族人民清真面食中还有和牛羊肉、粉丝、辣椒混炒的“炒面片” 。农村里还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 。
(8)、甜醅
甜醅,是青海汉、藏、回、土、撒拉等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传统甜食 。甜溢酒香,味美可口,多以玉麦(即莜麦)、青稞之类为原料 。原料易得,酿造方便,既可调节饮食,又可以供宾客,颇为群众喜爱 。有句民谚说:“给嘴解馋,甜醅当先” 。
甜醅的来历,跟青海汉、藏、土、人民酿造酩酒有密联系,它和酩酒可算是同源异流 。只是酒曲不同罢了 。酒醅也是甜的,酒味较浓,唐朝时就拿它待宾客 。杜甫、《客至》诗中说“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旧醅,便是酒醅 。酿造甜醅,原料以玉麦为上乘,因玉麦质细无厚皮 。嚼食无渣 。青稞次之,但须脱皮 。酵母为甜醅曲,用米制成,青海民间叫“药蛋”或“甜曲” 。
酿造时,首先把玉麦或青稞用水洗净,放在锅内注入水,然后加火烧待大滚后,再用文火慢煮,到粮食开口为止 。煮好后把粮食捞到面板上,均匀摊开,一直晾冷 。将甜醅曲碾成粉,均匀拌在粮食中(每13斤玉麦加球状甜醅曲多半个)装入瓷器或陶器内,放在火炕上,复盖保温物(温度以低于30℃为宜)周围需保持洁净,不得有秽气 。约二天----三天,容器面发热、粮食上生出粉状略带绿色白毛即成 。西宁群众中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
三十年代,西宁南大街有一家甜醅店曾名满全城,主人家姓韩 。他做的甜醅选用上好的白青稞,在簸、筛、舂、酵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干净卫生,故其色白嫩,其味香甜,人争食之,食后满口留香,创出了“韩甜醅”的名牌 。
(9)、安多面片
“安多”是藏语,指青海、甘肃、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 。这一地区的藏族,喜欢吃一种做法简便而又香绵可口的面食,即安多面片 。
制法:
(1)面粉加温水揉成团,比擀面条的面揉得软一点,再用刀将面切成4寸长的厚块 。
(2)摆整齐,表面涂少许食油,再用干净湿布盖上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