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急于衣锦还乡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原因

历史上,很多名重一时的英雄豪杰,在面临同一种抉择中,往往在态度和处理方式上不一样 。正因为在态度和处理方式上的不一样,从而导致了结局的霄壤之别 。比如,刘邦、项羽先后进入秦都咸阳后,他们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 。
先入咸阳的刘邦,开始也被秦宫的珠光宝气和如云美女迷乱了眼睛,但在樊哙、张良的劝说下,虽有些依依不舍,但刘邦还是离开了秦宫,并立即与秦中百姓“约法三章”,然后还军灞上,对关内百姓和秦朝府库、宫室,秋毫无犯 。
而楚霸王项羽呢?司马迁《史记》记载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等于是刘邦将咸阳完好无损地交给项羽,而项羽进入咸阳,却屠城、杀降、烧宫室、抢珠宝、掳妇女,可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最后呢?刘邦夺取了天下,项羽自刎垓下 。对待事情的态度不一样,似乎在冥冥中也注定了结局的不一样 。
对于衣锦还乡,项羽和刘邦的态度也不相同,一个稳妥,一个操切 。进入咸阳后,有人以“关中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说项羽定都关中,建议他依靠关中的天时地利,成就霸业 。定都关中,以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和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的资源优势,足以傲视山东、一统天下,对于项羽来说,确为上策 。
但是,项羽拒绝了这个不失为良策的建议,他拒绝的理由竟然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扫平咸阳,便以为富贵到手 。孰不知秦朝虽灭,但诸侯仍虎视眈眈,争斗不已,四方未定,天下随时可重新洗牌,这种关键时刻却急于衣锦还乡,怎么看都有些小人得志的嘴脸,必然坐失良机 。果然,他前脚“衣锦还乡”,刘邦后脚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与他争雄天下了 。所以,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衣锦还乡太早了,缺乏定力,更无远见 。
那么,胜利者刘邦就不屑于衣锦还乡了吗?非也,刘邦也盼望着衣锦还乡的光荣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刘邦的时间表,来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衣锦还乡的 。前206年,项羽分封天下十九国,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就沾沾自喜地衣锦还乡了 。也正是这一年,刘邦被封为汉王,也到达了人生的一个高峰,也已然“富贵”,但他却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衣锦还乡 。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即皇帝位,实现了至高的人生理想,这时,他没有还乡;前201年,刘邦亲征,灭燕王臧涂,未还乡;前197年,亲征陈烯,平定叛乱,未还乡;前196年,北击匈奴,剿灭韩王信,未还乡;同年,杀淮阴侯韩信,夷其三族,诛梁王彭越,夷其三族,未还乡;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带病亲征,大败英布的淮南军,英布仅带领百余人逃走,刘邦安排别将追击,自己得胜而归 。
至此,那些曾经给刘邦造成压力的异姓王,基本被剪除殆尽,于是,在亲征淮南回来,刘邦就顺路回到了沛县,真正“衣锦还乡”了 。家乡父老听说当了皇帝的刘邦荣归故里,无论男女老幼,纷纷拥挤到大街上,争睹圣颜,可谓摩肩接踵,盛况空前 。地方官开宴置酒,欢迎皇帝 。刘邦邀请乡亲故交,纵酒相乐 。
酒过三巡,刘邦很激动,亲自击筑,随口吟唱出《大风歌》,歌曰:“大风起兮去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后,刘邦与家乡父老一起聚饮十余日,才开始打算回长安 。乡亲们再三挽留,又喝了三天 。大家围绕在刘邦身边,如众星捧月,刘邦十分感动 。一高兴,刘邦又免去了沛县和丰邑的赋役,父老更是感恩戴德,山呼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