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的来历 离退休制度的历史渊源

1、我国的离退休制度始于西周时期 , 当时称其为“致事” 。《礼·典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 意即年满70岁便辞官告休 。春秋时代 , 致事又改称“致仕” 。
【离退休的来历 离退休制度的历史渊源】2、离休、退休古已有之 。所谓“告老还乡”就是退休;至于离休 , 就是带着官衔休养 , 或是辞去要职 , 去当小官、“散官” 。
3、我国的离退休制度始于西周时期 , 当时称其为“致事” 。《礼·典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 意即年满70岁便辞官告休 。春秋时代 , 致事又改称“致仕” 。
4、《公羊传·宣公元年》说:“古之道不及人心 , 退而致仕 。”注云:“致仕 , 还禄位于君 。”古时做官 , 分乘不同品级的马车 , 退休后要将车子交回 , 故而又将致仕叫作“悬车” 。《白虎通·致仕》说:“臣年七十悬车致仕” , 就是指退休挂车 , 停止使用公配的车马 , 因而又将七十岁称作“悬车之年” 。

离退休的来历 离退休制度的历史渊源

文章插图
5、到了明代 , 退休年龄降至60岁 。《大明会典》载:文武官六十以上者 , 皆听致仕” 。清朝的致仕年龄 , 一度降至55岁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再改为65岁 , 但武官则在60岁以下 , 且官阶越低 , 退休越早 。
6、古代对离退休官员待遇颇丰 。西汉平帝时 , 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 , 可领原俸禄的三分之一 。宋朝则给予“加衔晋级” , 同时设立一种“祠禄官” , 让离退休官员挂名领俸 。对那些在文史方面有特长的 , 还安排到集贤院、史馆、昭文馆参与修书 , “厚其俸禄赡给 , 以役人心” , 使他们继续发挥专长 , “卒志于文字之间” 。
7、在历代王朝 , 历届致仕之年主动引退者不乏其人 。唐贞观十年(636年) , 魏征57岁自感暮年来临 , 干公务力不从心 , 加之朝廷“英彦如林” , 多有“报国之志” , 主动请辞宰相高位 , 做了“散官” 。他虽身已离休 , 但仍以朝廷大业为重 , 直言进谏 , 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 , “戒奢以俭” , 辅佐太宗治理朝政 。宋神宗的宰相王安石 , 在职五年 , 连续六次辞相 。最后回南京休养一年后 , 皇帝又召其回朝执政 , 他坚决不同意 。在7年的乡居生活中他经常微服探访民间疾苦 , 关心民生大计 , 为在职官吏做出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