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场朝廷血色平乱为何成元宵节的发端?

导读:每年春节过后,便迎来了农历正月十五的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春节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为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十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京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历经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让历朝历代的诗人词家为元宵节留下了无数千古不朽的诗篇!唐代诗人苏道味在《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朝诗人姜白石有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
北宋一代名臣欧阳修也曾挥笔一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更是留下了千古绝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元代诗人元好问诗曰:“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明朝江南才子唐寅在《元宵》一诗中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说到元宵节不能不说它的来由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可是众说纷纭 。但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元宵节来源于西汉时期的一场朝廷平定内乱 。
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他的儿子刘盈即位,即为汉惠帝 。惠帝即位时,只有十七岁,加上生性仁弱,加过朝中大权都被太后吕雉把持了 。公元前188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惠帝病逝 。于是,吕后立少帝,并由自己临朝称制 。四年后,少帝被废,吕后又立恒山王刘弘为帝 。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吕后临朝,极力培植吕家势力,削除刘家势力,乃“杀高祖子赵幽王友,共王恢,及燕灵王建 。于是立侄子吕台为吕王,台弟产为梁王,建城侯吕释之子禄为赵王,台子通为燕王” 。吕台、吕产、吕禄及吕通都封了王,吕家势力不断壮大,刘邦“非刘不王”的限制被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