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 二 )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
二、通读课文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 》一书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2)于是鸱得腐鼠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
4)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品读、探究
1.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四、拓展:美文悦读,说说《庄子》散文的有何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已教过三回了,这次是第四回,这一次我想颠覆一下过去的教法,把课上得简明一些,这就涉及到一个扬弃的问题 。那些是该放弃的?我认为,在故事一中,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两个: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而故事二的核心问题也同样只有两个: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至于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提多了反而淹没了文章的教学重点 。从实践来看,我的想法是对的 。
当然,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跳跃性大了一些,可能有部分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受到影响 。其次,照顾的面不全,尤其是少数学困生 。第三,由于字词障碍上用时好多,学生对重点问题总结消化的时间不够充裕 。
这些遗憾,都只有留待以后去弥补了 。
《庄子》故事两则4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 。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争辩,使逻辑思维的理优秀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 。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 。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说,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 。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 。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他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 。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经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发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 。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自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