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位给儿子,自己却退位当太上皇,难道还在贪恋权势吗?

这里所说的生不逢时,一是就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进程而言,二是就前面几位皇帝的丰功伟绩而言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世界中心早已转到了西方 。这几位皇帝处于清王朝走势一路向下,而西方的发展却如日中天并向外急剧扩张的时代 。他们很难突破局限,像彼得大帝那样放下架子,以学习的态度与西方接触 。其实,这五位皇帝也许少了一点大政治家的器识,但个个不乏才华,也都未曾荒政,他们的无所作为,更多的只是历史的悲剧 。
在其位而不得其权,这种滋味一定很不好受,要命的是,除了一个虽然年老但仍然聪明的太上皇之外,还有一个权倾朝野、眼里只有太上皇的“宰相”,看来,嘉庆皇帝的夹板气是受定了 。不过,能够低眉顺目地当上3年这样的夹板皇帝的人,绝对不是三国时曹髦那样的凡夫俗子 。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在皇位上坐了60年86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决定禅位给自己的第15个儿子嘉亲王颙琰,自己退位当太上皇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紫禁城里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禅位仪式 。颙琰陪同乾隆到奉先殿等处行了礼,又在太和殿接过了乾隆亲授的玉玺,并正式改元为嘉庆 。
颙琰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 。他的母亲魏佳氏是乾隆的妃子,其祖上本来是汉族人,后来入了旗籍 。颙琰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举止端庄凝重,为人内向多思 。从6岁起开始跟随皇家师傅读书 。到13岁时,已经熟通了四书五经 。颙琰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好 。乾隆皇帝是个通达诗歌词赋、喜欢吟风弄月的人,他对颙琰的聪明是很赞赏的 。有一次,乾隆在上元节摆设盛宴款待外藩重臣,特意让当时年仅14岁的颙琰参加,体现了他对颙琰的疼爱和器重 。
乾隆皇帝晚年一直被立储的问题困扰着,他的诸皇子中,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对当皇帝根本不感兴趣,还有的生怕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敬而远之 。嘉庆皇帝的即位看似一帆风顺,但细细体会也有起伏跌宕之处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皇帝的第二子出生了,这个儿子是乾隆的嫡福晋所生 。由于以前的皇帝没有一位是嫡长子,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视这个孙子,并亲自赐名永琏,暗示在乾隆之后立他为皇帝 。
乾隆皇帝即位后,马上将传位永琏的诏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谁知永琏并不是当皇帝的命,只活了9年就离开了人世 。其后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想完成祖先遗愿的乾隆皇帝,马上决定立这位嫡子为太子 。谁知传位永琮的诏书刚放到正大光明匾后,两岁的永琮也离开了人间 。连丧两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为太子,更不敢将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了 。这样,乾隆皇帝只得在庶出的皇子中选择了忠厚老实的颙琰,而且,为了不让老天夺走他这个儿子,乾隆帝一直没敢宣布立他为太子 。直到即将禅位前一年,才正式公之于众 。
嘉庆即位后,他那位自称是“十全武功”的父亲、太上皇乾隆却仍然贪恋君临天下的权势,宣称自己健康状况依然很好,每天都是勤勉不倦地处理政事,继续把握着大清朝的一切军政大权,各项用人理政的措施都要由他来决断 。嘉庆只好充当了傀儡皇帝的角色,他每天除了批阅奏章、接见臣僚,就是陪同乾隆四处巡游、打猎,参加各种宴会,有时也率领皇子们练习弓马骑射 。
乾隆皇帝不肯让权给嘉庆,在史书上有很多记载 。比如说,嘉庆每每遇到军国大事,都要到内廷请乾隆皇帝裁决,自己不敢擅做主张 。按理说,嘉庆登基后,更改年号,所有的官书也应该随之更改,可当时却存在两种时宪书 。颁给内廷和亲近王公大臣的,使用乾隆年号记年,而全国发行的时宪书一律采用嘉庆年号 。时宪书就是历书,一般家家户户都要备上一本,故传布甚广 。在宫廷中,有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的时宪书,世人视为珍本 。而且,这件事在朝鲜的史书中也有记载,当年朝鲜使臣到北京后,本来应该由嘉庆皇帝接见的,但是朝鲜的使臣回国后,却只知道有乾隆,而不知有嘉庆,由此可见,嘉庆这个皇帝只不过是个操纵在乾隆手里的木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