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

300多年以前 , 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 , 挑着担子 , 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一个“闯”字 , 沸腾了他们的生活 , 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
300多年以前 , 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席卷山东 。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 , 挑着担子 , 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一个“闯”字 , 沸腾了他们的生活 , 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当时光渐渐冲淡这段历史时 , 一部电视剧《闯关东》 , 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 。主人公朱开山 , 似乎就是他们的时代背影 。
“闯关东”人群的后代如今生活怎样?是否真的如朱开山般智、勇、忠、义?……采访人员沿着当年“闯关东”的线路 , 走进了这个群体 。
无论是200多年前的周氏兄弟 , 还是近50年前的殷敬海、寇前塘 , 他们像一群驰骋在东北三省茫茫雪原上的“西部牛仔” , 挎枪、骑马、闯天下;他们大块吃肉 , 大碗喝酒 , 豪气冲天 , 又充满民族正义感;他们那段辛酸而又激扬的历史 , 正是一代代山东人的英雄本色 。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再现了当年的移民浪潮 。
从两兄弟到千人村
当年 , 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 , 从山东出海 , 漂到大连 , 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海岸上岸 , 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 。因此 , 在“闯关东”过程中 , 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 , 有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 。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周 ,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周成文 。经过几代繁衍 , 周成文的后人们 , 把这个原本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 , 变成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 。如今 , 村民们已脱离了祖宗们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 , 采访人员找到了该村的族谱修订负责人周纯官 。
周纯官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 , 小楼的建筑风格类似欧式别墅 。周纯官笑称:“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 , 开了不少工厂 , 村民们的腰包都鼓鼓的 。跟老祖宗那时候比 , 俺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
周纯官点燃了一根香烟 , 阳光透过玻璃 , 照射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他沉思着 , 打开了一段尘封两百多年的记忆——
公元1715年 , 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 , 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 , 由于生活贫困潦倒 , 无奈之下 , 决定离家“闯关东” 。
“关外有黄金、有沃土、有人参、有貂皮 。”这话让周氏兄弟听着 , 实在诱惑 。于是 , 两人凑了一笔路费 , 找到了一条小渔船 , 准备从海路前往关外 。
那个时候 , 没有任何机械化船只 , 没有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 没有雷达 , 没有探照灯 , 甚至没有可以休息的船舱 , 有的只是小舢板 , 还有船老大多年的航海经验 。
出海前 , 周家兄弟并不知道面临的将是一场生死冒险——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 自清朝入关起 , 有不少乘船“闯关东”的人 , 由于海风的变化 , 漂流到了朝鲜、日本等地;至于覆舟于海上者 , 更是难以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