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组,求几种岩石的描述( 三 )


由此可见,因地貌差异而造成的区域性水、热状况的变化,是引起四川省境内土壤区域和垂直带谱出现明显分异的最重要原因 。为此,可将全省划分为以下三个地带,即:四川省东部盆地湿润森林土壤地带;四川省西南山地河谷森林土壤地带;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森林于草甸草原土壤地带 。
【自流井组,求几种岩石的描述】四川省东部盆地湿润森林土壤地带:本土壤地带包括整个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在东南太平洋湿润气候条件和常绿阔叶林或次生松杉林影响下,从盆地到盆周山地,形成一系列反映湿润生物气候特征的森林土壤组合 。
1.四川盆地内土壤的形成与分布:盆地内丘陵连绵,地表出露的主要是侏罗系、白垩系紫色砂泥岩,分布于盆地70余县,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 。除西南部及南部的白垩系灌口组和夹关组的部分母质属酸性反应外,其余绝大部分均具有中性和微碱性反应,并含有较多的盐基物质和矿质养分,由于长期耕作,自然的生物气候的成土作用早已中断,从目前肥力水平及发育状况来看,应属于一种特殊的棕壤类型,习惯上把紫色土叫做紫棕壤,耕作熟化后成为紫泥土,是省内主要的农业土壤 。
省内绝大部分中性和微碱性反映的紫色砂泥岩,大体以仁寿、资阳、大足、南充、岳池、平昌、宣汉一线,此线以北主要是白垩系城墙岩群,侏罗系蓬莱镇组和遂宁组石灰性砂泥岩,形成钙质紫色土,田、土比大约为三比七,是省内棉花的集中产地 。涪江、沱江和嘉陵江沿岸,还零星分布着古阶地沉积物,其中许多沉积物在长期地质过程中,经复钙作用形成富含石灰砂姜的姜石黄泥 。该线东南主要由含石灰物质较少的侏罗系沙溪庙组和自流井组紫色沙泥岩组成,形成中性紫色土,田、土比约为六比四到七比三,是省内稻、麦等粮食作物的重要产区 。在沿江河两岸,也零星分布着古阶地沉积物,多形成酸性黄泥 。在古阶地以下的新阶地,发育着灰棕潮土 。
在盆地东部的渠河和长江之间,为一组北东-南西走向的平行岭谷,由背斜轴部构成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山上多是三迭系须家河组厚砂岩和二迭、三迭系石灰岩,在原生和次生常绿、落叶和针叶林下发育着黄壤,经开垦、种植和耕作熟化成为黄泥土 。
盆地西部,东以龙泉山为界,是著名的川西平原,集中分布着1.8万平方公里的灰色潮土(其中有大量紫色潮土和黄色潮土) 。其北段由岷江、沱江洪积冲积扇联缀而成,南段为岷江、青衣江和大度河冲积而成 。其中平原与丘陵阶地交错分布 。丘陵阶地主要是第四系黄色粘土物质(包括雅安砾石层及其再积物和成都粘土),也有这些黄色粘土层被剥蚀后出露地表的紫色岩层 。但总的看来,是以白垩系嘉定统岩层为主 。
川西平原的灰色潮土(包括少数紫色潮土)多辟为稻田,形成水旱两作的水稻土 。在第四系黄色粘土母质上,发育成名类黄壤,也有较大面积的稻田 。其中再积台地的黄色粘土,在潜水的作用下,形成大片白鳝泥田 。在眉山、丹棱、蒲江、名山、邛崃一带由雅安砾石层构成的阶地,还保存着过去湿热条件下形成的老冲积红色土层,与现代气候条件发育的黄壤构成复区 。
2.盆周山地土壤的形成与分布:盆周山地位于四川盆地的四周,包括川东南娄山北麓、巫山西坡、大巴山和米仓山南坡、摩天岭南坡、九顶山和夹金山的东坡、大相邻北坡和大凉山东坡 。热量随高度递减,湿度则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增大,土壤分布也因之具有垂直分带的特征,即自下而上依次有: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在各个具体地段,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雨量不同,又可以产生不同的垂直带谱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