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有什么之称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 。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 。
陶弘景画像
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那么陶弘景取这个字,其实就是抱着一种得遇明君的希望 。这就是积极出仕为官的心态,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经历 。据说,陶弘景在书中自己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 。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
如果是第二种意思,那就是对自己智力的一种肯定 。据说,陶弘景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 。可见他从小聪慧,理解能力不凡 。但相对而言,还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 。
陶弘景辞官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 。于是,他自号华阳隐居 。
此外,陶弘景还有一个“山中宰相”的称号 。他后半生一直隐居,即使梁朝皇帝三番两次地来请他出山,他都坚决地推辞了 。虽然如此,皇帝还是深知他的才华,又是派人给他送炼丹的材料,又是给他在茅山建道观 。而且国家每次遇到吉凶和出兵有关的大事,皇帝都会写信向他请教,一个月会有好几封信 。可见陶弘景虽然隐居山中,但是在朝廷的地位仿佛宰相一般 。
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虽然历经了宋、齐、梁三朝,但一般被认为是南梁时期的人,据说国家取名“梁”也跟他有关 。
陶弘景塑像
梁朝开国皇帝萧衍早前就和陶弘景有过亲密的交往,而等到他即位,因为当时国号还没定就来请教陶弘景 。而陶弘景进行了几次占卜,发现结果都是一个“梁”字,他就上书给萧衍,说“梁”有助国运 。于是梁武帝萧衍就把国号立为“梁” 。
【南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有什么之称陶弘景的故事】当时陶弘景一直在茅山隐居修行 。武帝向请他出山来入朝为官,他亲手写了诏书给他,并且赐给他一条鹿皮的头巾,后来又几次增加聘任的礼物 。可是陶弘景始终是没有答应,他画了一幅画给武帝 。画上有两头牛,一头牛被散放着在吃水草,一头牛戴着金络头,还有人牵着绳子并且用棍子驱赶他 。两头牛,前者是他现在隐居的自己,而后者就是为官后的他,享受富贵但失去自由 。
武帝看到这幅图后,大笑着说:“这个人没有什么尘世的追求,只想要效仿庄子的那只摇尾巴的乌龟,这哪里有可以让他做官为我所用的道理啊?”从此,他不再提起聘任陶弘景做官的事情 。
不过,国家每次遇到大事,梁武帝还是会派人前往向陶弘景询问请教 。他和陶弘景之间,书信的联系一直不断,每个月常常就有好几封 。而武帝每次收到他的书信,都会烧着香虔诚地接过,态度十分恭敬,简直无可复加 。所以当时的人都称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
陶弘景的诗
陶弘景是道士,擅长医学养生,但此外,他也是个文学家 。因为他隐居山林,时常游山玩水,喜松涛,观山涧,得见美景自然要吟诗作赋,他的诗歌虽然大部分已经亡佚,但还有部分保留下来 。
《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
陶弘景有一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从诗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他用来回答皇帝关于山中有什么的问题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前两句一问一答,你问山中有什么,我答山上多白云 。而后两句是说,山中美好只能自己来愉悦地享受,没法给您寄送过去 。全诗语言非常简朴,无华美的辞藻,但因此显得自然而又清逸,和思想境界很符合,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