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不了解清廷政体运转的人,往往被小说和电视剧所描绘的场景所误导,以为当皇帝的,不管有事儿没事儿,天天早上五更都要离开热被窝和妃子的怀抱去“上朝” 。许多小说中描写,皇帝和大臣,当然也包括宫女、太监和侍卫、婢仆等等相关人员,都必须三更就起床,精心梳洗打扮,然后文官坐轿、武官骑马,来到朝房静静等候 。听到景阳钟鸣,净鞭三响,于是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鱼贯进入金銮殿,按官位大小排班站立 。这时候皇帝在太监和宫女的簇拥下,缓步从后宫慢慢走出,款款地在龙椅上坐下,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礼参拜之后,让太监喊一声:“有本启奏,无本卷帘退朝!”于是大小臣工,纷纷把那些无法处置的、争而未决的、杂七杂八的天下大事拿出来请皇上拿主意,经常一议议到日上三竿,累得皇帝也只能打着哈欠回到后宫 。
清代皇帝就这样上朝处理朝政么?他事先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临时接受臣工们突然袭击式的考问?他是神仙还是万事通啊?文武百官就这样天天有事儿没事儿随大溜一起到金銮殿朝见皇帝,就为了三呼万岁、三跪九叩行这个大礼?还有,宰相首辅就这样把什么事情都当着所有官员直接向皇帝提出来,一点儿也不保密?随便想想,似乎都不合理 。
如果当皇帝都这样辛苦,谁还愿意当皇帝呀?他傻呀?还不如当一个只拿俸禄啥事儿不管的王爷舒服呢!如果当京官的不论有事儿没事儿天天都要半夜里起来去上朝,要到中午才回来,他白天还有时间、有精力办公么?他晚上还有睡觉的时间么?随便想想,也还是不合理 。其实,这都是文艺家的误导 。写小说的作家,电视剧的编导,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处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国家大事要商量,总是把皇帝请到金銮殿上去“临朝听政” 。其实,皇帝办公,满不是那么回事儿!“金銮殿”,指的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 。其实,它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 。
清代并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 。清代前期的“御门听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不在太和殿 。顺治当皇帝的时候才六岁,顺治元年八月在沈阳故宫的大政殿登基,九月进北京 。由于当时紫禁城内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烧毁了,登基大典,就是在太和门举行的 。在他亲政之前,国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代为处理 。办公听政,一般都在武英殿 。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了,十三岁的顺治开始亲政,修复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宫,国事也大多在那里处理 。
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 。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 。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 。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 。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 。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 。像康熙年间著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 。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
【早朝只是小说家虚构:明清皇帝上朝是在御门听政】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意思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何理解
- 请帖有哪些称呼
- 宝宝头发发黄是缺锌吗 宝宝头发发黄是什么原因 你真以为只是遗传吗?
- 水浒传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写的 水浒传是哪个朝代
- 四川10大特色菜 四川出名的可不只是火锅
- 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玉环为何只是贵妃而不封后?
- 贴三伏贴是什么 贴三伏贴是整个三伏天都不能吹空调还是只是贴的时候
- 从此君王不早朝前一句诗是啥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出处
- 吴承恩笔下观音如此迷糊只是因为情节需要吗?
- 岳飞之死是奸人陷害还是咎由自取秦桧只是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