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唐诗黄鹤楼千年之预言的原文是什么?( 四 )


五六两句诗意开始转折,转的过程中,又同第四句藕断丝连,接“何青青”三字,生动地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远远望去,鹦鹉洲上,花团锦簇,水气缭绕,花之浓艳似云蒸霞蔚,轻烟笼罩;水之蒸腾成雾气上升,迷濛缥缈 。烟花水雾,似花似雾,即花即雾,彼此迷离一片 。一阵春风拂过,鹦鹉洲上如帷幕轻轻拉开,淡烟薄雾逐渐散去,可见洲上那嫩绿的兰叶、葳蕤纷披,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融融丽日、阵阵馨香,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正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江洲两岸的树树桃花临水盛开,如同朵朵红云,互相簇拥着、升腾着,像是被江岸和洲岸夹束在一起似的 。微风中,桃花落英缤纷 。飘荡在倒映着枝枝繁花的水面上 。水中的,水上的,倒映的,飘落的,艳丽的桃花将晶莹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绚烂夺目的锦缎,随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涌向岸边 。然而,景色尽管明丽,却丝毫撩拨不起诗人的欢快之情,他依然沉浸在孤寂和悲苦之中 。此时,诗人毕竟还是一位被流放过的“迁客”,眼前这一切生机勃勃的.良辰美景跟他内心的索寞痛苦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大好时光,烟花美景,都只是徒有 。自己一生流离困顿,晚年蒙冤遭流放,更趋穷困,尽管内心还存在一种奋起搏击的暮年壮志,但终不免落花流水,悲愁难驱 。面对如此芳洲,此时此地只不过是徒然纵目而已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景色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所注望的仍是“鹦鹉”,是那位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祢衡 。据陆游《入蜀记》载:“鹦鹉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洲盖祢正平被杀处 。”诗人问道:如今,祢衡长眠地下,而长洲之上那一轮徘徊的孤月,又将清辉投射给谁呢?
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怀祢衡而抒发自己的沉痛感慨 。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处境,会使他自然地将自己和祢衡联系起来,况且他平生倾慕祢衡,常以祢衡自比:“误学书剑,薄游人间 。紫薇九重,碧山万里 。有才无命,甘于后时 。刘表不用于祢衡,暂来江夏;贺循喜逢于张翰,且乐船中 。”(《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好友杜甫也曾以“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诗句来称美他的才华 。他在诗中也曾多次写到祢衡:“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并有一首《望鹦鹉洲怀祢衡》 。《望鹦鹉洲怀祢衡》与《鹦鹉洲》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 。而《望鹦鹉洲怀祢衡》表现得比较平直、明朗;《鹦鹉洲》则深沉、含蓄 。
前人评诗认为李白这首诗同另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是与崔颢《黄鹤楼》争高下的 。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曾对此说过这样一段话:崔颢《黄鹤楼》,千古擅名之作 。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 。收亦然,所以奇贵 。太白《鹦鹉洲》格律工力悉敌,风格逼肖 。未尝有意学之而自似 。方氏所论还是比较切合实际 。艺术不乏相互影响,但无论如何,像《鹦鹉洲》这样感情深沉,意境浑融的作品断不会是摹仿所能得到的 。
李白这首诗属于拗体七律,它前两联不合律,后两联合律 。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曾说:李白《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韵也 。
正是它未完全合律,前人曾将此诗看作七古:“李白《鹦鹉洲》诗,调既急迅,而多复字,兼离唐韵,当是七言古风耳 。”(毛先舒《辩坻诗》)李白现存七律共十二首,且大都如此,同整个创作比较,七律诗比较少 。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前人多有论述,或认为李白不善和不愿作七律:“李太白不作七言律……古人立名之意甚坚,每不肯以其拙示人 。”(贺贻孙《诗筏》)“他所以只有很少几首律诗,不是不善写,而是不愿写 。”(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他是不耐烦在形式上和字句上下推敲工夫的 。”(王瑶《李白》)或认为李白反对作七律:“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 。故其七律不工 。”(翁方纲《石洲诗话》)这种种评价都缺乏公允,实际情况应该说是当时七律的发展现状决定的 。李白所处的时代,七律尚未定型,因此创作难免不合律且数量少,不仅李白,其他人也多是如此 。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此曾有一段中肯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