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未卜先知:三国四大军师究竟谁最厉害?

在中国历史上,两军作战,作为智囊团决策者军师的作用非常重要 。
1
【运筹帷幄未卜先知:三国四大军师究竟谁最厉害?】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天才的预见 。在刘备集团东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气候的情况下,军师诸葛亮能够恰如其分地分析敌、我、友的实力对比,预见鼎足三分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战略,这是多么锐利深刻的战略目光啊!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战略家 。后来刘备集团基本上执行了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实现了“隆中对”预定的战略目标,充分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
羽扇纶巾智多星——诸葛亮
诸葛亮其人,古今中外,闻名遐尔 。诸葛亮其名,简直就是民族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的典范 。他是军事战略家,一生戎马倥偬,却运筹帷幄,出神入化,决胜千里 。他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 。如隆中妙对,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不闪耀其智慧的光芒 。
诸葛亮,刘备军师和丞相 。
计策有:联孙抗曹三分天下(即隆中对),曹操当时已击灭袁绍统一北方,孙权内部也有献土归降的主张,刘备仍不但兵败无寸土地盘,曹操席卷江南统一天下几成定局 。诸葛亮出使东吴使孙权认可刘备(光杆刘备有谈判的资格)并坚定孙权抗曹决心(孙刘联盟必胜,曹操必败,孙权收益大于归降;不联合刘备很可能失败),最终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空手套白狼获得荆州这块地盘 。成为三国的雏形 。这里再扯远一点,可能有人说,刘备夺益州身边的军师是法正而不用诸葛亮,并以此来否定诸葛亮的首席军师地位,我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知道刘备非荆州士族,诸葛亮是荆州的女婿,只有诸葛亮才能稳固荆州,保有该地,刘备身边(主要是: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等)具有行政治理能力的人只有诸葛亮(法正在荆州不具备人脉优势),所以刘备不可能将诸葛亮带上 。其实诸葛亮的作用在刘备这里只能即作张良又作萧何来用 。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 。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 。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
得意之作:“三顾茅庐”,“隆中对”,"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收姜维”,“死诸葛吓退活司马”
败笔之作:“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出师表”(里面对刘阿斗的劝戒后来全没有被采纳)
其实,东吴、曹魏两家也都有各自一流的军师,也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隆中对” 。
2
孙权“思为桓、文之事”,虚心向鲁肃讨教,鲁肃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江东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鲁肃所谓“汉室不可复兴”,与孔明所谓“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其实并无矛盾 。“霸业”是刘备之“霸业”,“可兴”的“汉室”也并非献帝的“汉室”,而是刘备的“汉室” 。鲁肃所谓“曹操不可卒除”,与孔明的“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如出一辙 。孔明为刘备制订了先夺荆、襄,再图西川的战略计划,鲁肃则替孙权制订了争夺荆、襄,据江而守,伺机进取中原的战略蓝图 。这不是又一出“隆中对”吗?当然,鲁肃未能预见到刘备能够成为未来的第三种力量,是他比孔明的目光又要略逊一筹 。虽然鲁肃也提到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可能性,但他的重心是“竟江东所极而据守之” 。这一点为东吴集团日后的实践充分地证明 。由此可见,鲁肃的战略远没有孔明的“隆中对”那么富有进取的精神 。但是,鲁肃一贯主张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战略,这一点比周瑜还要高明 。小说里的周瑜,还常常意气用事 。从诸葛亮和鲁肃的两付“隆中对”的比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蜀汉和东吴在荆、襄地区将有激烈的冲突 。诸葛亮设想“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鲁肃则设想“竟江东所极而据守之”,这就酿成了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兵败麦城的一系列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