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九成妈妈不知道13个误区( 二 )


7 多穿衣服捂汗退热老观念认为,发烧了只要捂一身汗出来病就好了,大错特错!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 。通常发烧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发冷、发热、发汗:发冷时,应添加衣物等以适当保暖,同时喂些温开水;发热时,该减除衣物,并采用温水拭浴物理降温或退烧药降温;发汗时,应及时擦干汗液,穿一些比较宽松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 。
8 洗澡会让宝宝着凉宝宝发烧,医生说是感冒,建议妈妈给宝宝用温水洗一次澡 。可是许多妈妈会认为洗澡会使宝宝着凉,不听从医生的建议 。出了汗后,父母往往不敢给宝宝洗澡,怕着凉 。发烧时用温水给宝宝洗澡,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利于散热,也是一种降温措施,医学上称为物理降温 。让宝宝在低于体温约2℃的温水中浸泡20分钟,每天2-3次,只要室温不是很低,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吹风,宝宝是不会着凉的 。也可以用酒精给宝宝擦身降温 。
9 清热解毒药就是退烧药很多家长都认为宝宝发烧就是上火热毒,遇到宝宝发烧就会选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如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冲剂等 。事实上中医退烧有十余种方法,如发汗退热、泻下清热、养阴清热等等,运用时需辨症施治,用得对症,高烧往往很快可退;用得不对,往往反增其热 。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伤胃,宝宝用后容易出现拉肚子 。
10 滥用抗生素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消炎药和抗生素能有效杀死病菌,喜欢盲目地使用消炎药(抗生素),这也是不正确的 。引起宝宝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如手指血化验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在病原菌不明时滥用消炎药,不但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还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
11 打针输液退烧效果好中国医疗特色,只要一生病就去医院打针输液 。事实上,输液效果并不比口服好多少 。输液的物质大多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一点维生素,与口服药的成分基本上一样 。只要宝宝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打针输液方式供给药物 。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一般都要有7天左右的病程,即使输液也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的 。只有出现高烧(39℃以上)持续不退,全身状况特别差,饮食欠佳时,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 。盲目的打针输液,有时还会出现输液反应和交叉感染等不良情况 。所以家长们,最好做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做静脉输液” 。
12 多吃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宝宝发烧整个人都没精神,考虑到宝宝与病毒斗争中流失的精力,妈妈喜欢用营养丰富的肉汤给宝宝补充营养 。其实这种做法不正确 。发烧使机体的消耗量增大,注意给宝宝补充营养是对的,但以大量给宝宝吃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的做法却不可取 。高烧使胃内的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此时吃多荤食,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不利退烧 。在宝宝发热时,应少食多餐,并注意以流质、半流质、营养丰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佳,吃一些吃含水丰富的水果 。
13 烧退病愈发热本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应 。发热时,体内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吞噬作用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有利于机体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发烧是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反应,只有疾病仍在,机体会自动发热抵抗病毒 。病愈后才会退烧,这个逻辑才对 。发烧虽然是宝宝常见的病症,但是几乎每一位爸妈都不能冷静地应对它,一看到宝宝发烧就会立即想着如何退烧,生怕把宝宝烧坏了 。也正是这种观念的影响,导致爸爸妈妈在应对小儿发烧时容易进入误区,希望看过上面的介绍后,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理念,当宝宝发烧时能够正确地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