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在大汉与匈奴夹缝间求生存!

第一个探险家的报告
中国史籍中最早的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 。有些书籍,曾把《史记·大宛列传》前半部分改称为张骞所著的《出关记》 。这个提法尚有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只在《隋书·经籍志》见到著录有一种地理类的书,叫《张骞出关志》,没有注出作者 。而这个“出关志”排在南朝宋的僧人昙宗的著作之后,所以,可能是南朝宋或稍后的南北朝时人所作 。尽管如此,一般认为《史记》中有关西域的国情资料,直接得自大探险家张骞的两次西行报告 。
《史记·大宛列传》中说:楼兰,是西域小国 。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击” 。由于占据了中西交通孔道上的咽喉位置,所以在汉与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的过程中,楼兰的取向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 。所谓“盐泽”,就是指罗布泊 。在秦汉史籍中,罗布泊或称盐泽、泑泽、蒲昌海、临海、辅日海、牢兰海等 。盐泽,取意于是个咸水湖,泑泽,取意于地势低洼,水域青黑 。罗布泊或罗布淖尔这一名称,则出现较晚 。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叫“扜泥” 。《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 。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柽柳(红柳)、胡桐(胡杨)、白草(芨芨草) 。民随畜牧,逐水草 。有驴马,多骆驼 。能作兵,与婼羌同 。”这样一个贫瘠、弱小的化外之国,在汉与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状态中始终处在风口浪尖境地,完全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
汉朝在西域初露兵锋
汉武帝听取了张骞关于西域情况的报告,一心想把势力扩展到中亚的大宛等国家 。这样,与钳制汉朝,不欲使其向西发展的匈奴,就处在了不宣而战的战争状态 。国力一直处在上升时期的匈奴,当然不希望有人把一条腿直伸进它后院的马厩当中,战争从一开始就是无可避免的了 。是汉代使臣张骞,把汉与匈奴引向了战争,而张骞的后继者——受命出使西域的使臣们——又把楼兰置于汉军出击西域的第一冲击波当中 。
据《史记》、《汉书》记载,张骞使还长安,为朝野开启了封闭多年的“西窗”,汉武帝决心向西发展,“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 。这使者西行,都是由玉门关经楼兰再前往各地,“楼兰、姑师①当道苦之,功劫汉使王恢等 。又数为匈奴耳目”,“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 。使者争遍言外国灾害” 。于是,汉武帝命从票侯赵破奴率属国骑兵以及从边境各郡征调的数万军队,陈兵于匈水,欲与匈奴主力一战,而匈奴避其锋芒,并不正面迎敌 。于是赵破奴便挥师西向而击破姑师 。姑师也是汉武帝时在中西交通古道上的当道小国 。那个一再为楼兰人的劫掠困扰的使者王恢,正在赵破奴军中作向导 。赵破奴给王恢轻骑兵700人,王恢便兼程奔袭楼兰,一举俘虏了楼兰国王 。这一以武力向西域各国示威的军事行动圆满结束后,赵破奴晋封为浞野侯,王恢受封为浩侯 。汉朝把边陲的烽燧亭障自酒泉延展到玉门关,作好了随时在西域进出的战术准备 。
【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在大汉与匈奴夹缝间求生存!】面对朝发夕至的汉朝骑兵,楼兰王只得表示降服,并成为汉的属国 。但匈奴势力依然强大,便派兵出击楼兰 。于是,身处铁锤与砧板之间的楼兰王,只得采取了“走钢丝”的策略,派一个儿子到匈奴作质子②,派另一个儿子到汉朝作质子 。
汗血马的索取
那时,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已进行了好多年,大将军卫青曾七击匈奴,但仍然没有把握住战局的主动权 。战场广阔无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是骑兵的角逐 。汉使从西域回到长安,向朝廷奏报大宛国出产良驹,名叫汗血马——流的汗是血红色的 。这种名贵的骏马,出自大宛国的贰师城 。于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特派使节带上千金及金铸之马,前往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要求得到汗血马 。大宛国王不但拒绝了这一要求,还指使其属国半路上掩杀了返朝的汉使 。汉武帝便任命宠姬李氏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统率大军,前往讨伐大宛国 。匈奴当然不希望汉朝攻下大宛,就决定分段阻击战线过长的汉朝远征军 。由于李广利兵力强盛,不敢正面拦截,便派专人到楼兰,命令楼兰王等李广利主力过完之后,截杀后继的文职官员及掉队者 。李广利也许正是考虑到长途奔袭,首尾难顾,便在玉门关留下一支由部将任文带领的部队断后 。任文捕获了匈奴的信使,知悉这一计划,便立即上报朝廷 。汉武帝命任文就近发兵捕捉回楼兰王 。在长安的宫廷上,汉武帝当面指责楼兰王助匈奴攻汉 。楼兰王却说:“一个小国处在两个大国之间,不两头讨好怎么能生存下去?我并不想这么做,只要能把楼兰国的臣民全迁到玉门关以内,便能根绝此事 。”汉武帝很欣赏楼兰王的直言不讳,也认为那确实是实情,就没有责罚楼兰王,放他回楼兰了 。此后,楼兰便公开实行等距离外交,汉、匈奴谁也不得罪,可这样一来,匈奴再也不信任楼兰王 。实际在“诸引弓之民”中,楼兰确实与乌孙、车师等部落王国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