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一句一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一句一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 内部团结 。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 ,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 , 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一句一句翻译】 ?。?)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 。郭:外城
 ?。?)环:围 。
 ?。?)池:护城河 。
 ?。?)如:比得上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使...巩固 。(动词的使动用法)
 ?。?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
 ?。?2)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

 ?。?3)至:极点
 ?。?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
 ?。?5)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 , 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 , 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
第二段 , 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 , 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 , 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 , 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
这里所说的“道” , 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 , 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 , 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
文章脉络清晰 , 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且运用大量排比,增强语势 ,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 , “民为贵,社稷次之 , 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
他曾游梁,说惠王 , 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所著,为《孟子》七篇 , 南宋时朱熹开始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