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清水盟约: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割地卖国条约

一、一心讲和
自662年龟兹弃唐投蕃,苏海政统率的唐军为了苟且逃生,竟然临阵以军资贿赂蕃军开始,在其后的数十年间,大唐在西域和河陇两条战线上丧师失地,被吐蕃人打得节节败退,领土大块丢失,先后于西疆战没的将卒多达四五十万,受伤、溃散者不计其数,随军的民夫更是折损了数百万之多 。
在频频败绩、饱受欺压之下,实在受不了凌迫的大唐最终采用了自己的杀手锏——和亲,继文成公主之后,又于710年将金城公主进献给吐蕃国主,并在一年后又割让了黄河河西九曲之地 。尽管史官们巧舌如簧,将割走的九曲之地美其名为金城公主的陪嫁,说是什么供公主洗浴所用,但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是如此地荒诞牵强,恐怕连小孩子都骗不了,人人皆知是在以曲言为屈辱割让领土的大唐遮羞 。
尽管唐朝送女人、割土地,行为极尽卑屈,但国与国间的关系素以实力为基础,因此金城公主入藏根本无法改变唐、蕃两国的实质关系 。吐蕃在得到九曲之地后,取得了战略和地理上的双重优势,再次入侵大唐本土时,便有了一块绝佳的踏板;而且九曲之地土壤肥良,农耕产出极丰,吐蕃的农耕经济因之大幅提高,国力日强,此后更是连年攻打大唐 。
幸好此时的唐帝国也进入了自身唯一真正强盛的时期,在一代英主李隆基上台后,大兴改革,废除了唐太宗在急功近利的动机下推行的弊端重重的府兵制,唐军渐渐由职业农夫变成了职业战士,战斗力迅速提升,大大缓解了唐朝之前一败涂地的颓势 。然而好景不长,当镇国的七万安西唐军覆没于怛逻斯,二十余万内地唐军又先后丧于滇南之后,唐朝的情势再度变得极为不妙,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更令其一蹶不振 。等到763年连首都长安都被轻易攻陷之后,弱小的大唐对远比自己强大的吐蕃已经是怕到了骨子里,779年唐德宗刚一即位,为了避免再被吐蕃痛打,便马上主动遣使,谋求与吐蕃和盟 。
事实上,迫于大食、回纥等国强大的军事压力,蕃军主力此时均屯驻于自己的西疆,在河陇地区的驻军并不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二、三流的部队 。在《全唐文》卷434中,记述了润州节度使韩洸在786年的一封上书,其中详细描述了吐蕃在河陇地区捉襟见肘的窘境——“闻其近岁以来,兵众寝弱,西逼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 。事实上,早在清水盟约缔结之前,入蕃使崔浣便已通过秘查侦知了吐蕃人的虚实,并且明确地奏报唐廷:此时吐蕃在河陇地区的驻军仅有五万九千人,其中只有不到三万是能战之师,“余悉童幼,备数而已”(《旧唐书》卷196) 。
二、屈辱盟约
尽管吐蕃此时在河陇地区只驻扎了三万偏师和三万“童幼”,弱小的大唐却仍然不敢与其相争,只是一味乞求媾和 。此时吐蕃的军事控制区已经逼近大唐的首都长安,令唐朝君臣感觉如芒刺在背,而面对的又只是吐蕃的一支人数不多的二流偏师,但大唐仍然无力改变痛苦被动的现状,其下风之势和软弱之态尽显无疑 。不过在之前短短数年中,吐蕃从大唐手中掠夺了太多的土地,扩张过快,疆域已经逼近了其国力和人口的极限,必须先腾出手来好好消化,暂时无力继续扩张;而且蕃人畏热,无法承受陕西的酷暑气候,在夺占了唐朝的大片土地之后,其扩张欲望和扩张需求也大大减弱,对继续东进兴趣不大;更重要的是,在帝国西线,大食所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北部的回纥也日益强盛,态度咄咄逼人,东境休兵止戈后,吐蕃便能专心向其它方向用兵 。
基于以上所述的复杂考量,吐蕃最终决定放过弱小的唐朝,为自己营造一个稳定的后方,因此在唐德宗主动递出橄榄枝后,便痛快地答允了和盟,两国遂于783年正月签订了令大唐百姓饱受屈辱的《唐、蕃清水盟约》 。当年在兵临城下时,唐太宗也曾与突厥人签订过丢人败兴的《渭水盟约》,但那次还仅仅是“倾府库”(《唐语林》卷5),向突厥铁骑缴纳了海量的财帛金宝,花钱买个平安,尽管也极不光彩,但总算是还没有割让土地 。可在783年时,大唐却勇开历史先河,与异族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款丧权辱国的割地卖国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