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

1、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如下: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
2、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 , 差一点掉了队 。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 , 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
3、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意思 惠崇春江晚景】
画以鲜明的形象 , 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 , 却能用形象的语言 , 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 , 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 , 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 , 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 , “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 , 早已按捺不?。雷畔滤蚁妨?。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 , 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 , 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