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余庆: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世家大族和士族,都不是确定而不可移易的名称,史籍中所使用的称谓本来非常混乱,论者钩稽,竟得二十余种之多 。本书选用这两个名称,一是为了求得用词的一致,一是由于这两个名称反映现实比较准确 。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 。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 。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 。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 。士者仕也 。[1]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2]地位,就算士族 。反过来说,士族身分又可以巩固权位 。当然,士族权位的轻重也因时而异,在魏和西晋,士族还得依附于皇权,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
【田余庆: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网络配图
世家大族和士族,我们以汉魏之际作为分界线 。世家大族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和平安静时期,他们崇尚儒学,沿着察举、徵辟道路入仕,罢官则回籍教授 。至于士族,则或以乱世经营而得上升,或预易代政争而趋隆盛 。他们一般以玄风标榜,沿着九品官人之法出仕 。当然,这也只是大体言之,并非每个宗族的发迹都如此整齐划一 。
就魏晋士族而言,他们在两晋之际,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之中和以后,又出现了一次大分化 。他们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播迁江左 。大体说来,真正根深抵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 。甚至于与司马睿关系甚深的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 。也有少数例外,如颍川荀氏,荀藩、荀组兄弟于洛阳陷后先后以西晋行台居密 。荀组见逼于石勒,不得不自许昌东行过江 。
同时还可以看到,决心过江的士族,就其多数而言,都是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越与成都王颖对峙时属于东海王越阵营的名士 。可以说越府聚集的名士,构成了以后江左门阀士族的基础 。这些名士,深知江左的琅邪王睿与中朝的东海王越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他们估计过江后在建康朝廷立足是有保障的 。而东海王越由于王国地境所在和活动范围所及的原因,所团聚的士族名士大抵为黄河以南诸州人,而且多为新出的门户子弟,所以江左用事臣僚也多籍隶青、徐、兖、豫诸州 。
网络配图
史家认为永嘉以来籍隶黄河以南的诸士族以路近而多南奔,籍隶黄河以北的诸士族则否 。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是南奔者一般都是在倥偬之际,自洛阳而非自本籍启程,而许多河北士族居官洛阳,南来亦非不可,但他们宁愿北归故里而不南行 。所以只以士族本贯与建康道里远近一端来解释士族是否南行,而不考虑他们在历史上与司马越、司马睿的政治关系,似乎还是未达一间 。
永嘉乱后留在北方(主要在黄河以北)的士族旧门,历十六国和北朝,与南迁士族相比,维持着比较保守的门风 。《颜氏家训》所载北方士族鄙侧出,尚节俭,妇女持门户,重女红(分见《后娶》篇、《治家》篇)等,都是证明 。他们也较多地保持着东汉世家大族的特点,一般地以儒学传家而不重玄学,聚族而居而不轻易举家迁徙 。他们既是子孙相袭,历仕胡族政权,又与胡族政权保持着或隐或显的民族的和文化的隔阂 。他们扬名显世或者不如南渡士族,但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其基础越来越巩固,与移植江外的士族难于固本者大为不同 。所以他们的宗族大抵不因胡族政权频繁易手而骤衰,一直到隋唐时期还保存着固有的势力 。不过,际遇不同,人物有别,也有些留在北方的士族,在此期间从历史上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