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吗?( 二 )


顺带提一下诸葛亮身后的遭遇 。其实诸葛亮死后所受到的待遇并不十分优厚,如此伟大、重要的人物不能在成都建庙祭祀,甚至连民间私祭都属于违法 。时隔多年,在民众的苦苦要求之下,后主才极不情愿地允许在偏远且位于战场前线的定军山为诸葛亮建庙,允许民众在此祭祀 。身前风光无限,顾后境遇坎坷,令人嘘唏,亦可一窥后主对诸葛亮复杂的心结 。
从对北伐的态度、权利的回收及对诸葛亮身后的料理来看,可以看出,刘禅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深谙以时间换空间的为政之道,能屈能伸,而且还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确实厉害 。
3.中庸之主,以人为本
后主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举国降魏,坐了长达41年的皇帝 。在41年漫长的执政过程中,蜀汉政权之所以历经一系列的风波、动荡依然能基本保持政局稳定,除了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的辛苦维持外,与后主的明智的作为有很大关系 。他爱惜民力,不轻易发动战争,维持国内政局的稳定,保障了生产的持续和发展;他重视维护与孙吴的盟约关系,联手牵制曹魏军事行动,巩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他重视调和民族关系,笼络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稳固了后方的稳定;他没有残忍暴虐的习性,对臣下礼敬有加,知人善用,政局稳固 。从这一切来看,后主绝非昏暴之主,真是似乎还是一代良主 。
然而,蜀汉终究还是亡了,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国小民微、强敌虎视、内斗不息(因刘氏政权是外来政权,一直得不到益州士人的衷心支持,与荆州系的斗争持续到蜀汉的灭亡) 。这样一种局面注定了在曹魏政权不发生重大动荡、分裂的情况下,它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更何况,刘禅充其量只是一个良主,一个中庸之主,更像是一个“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君主 。他的使命便是维持,尽量延长国运,尽量让亡国的时间来的晚一些….
亡国的悲剧注定是要发生的 。然而,当邓艾的大军抵近成都,蜀汉政权面临或战或降的抉择时,后主放弃了有可能带来民众大规模伤亡的无谓抵抗,放弃了残喘数日的南中之行,也放弃了二度受辱的向孙吴逃亡之路(降吴为一辱,吴亡后归被为二辱),明智的选择了不战而降,用一种和平的方式,交出了政权,挽救了民众的生命 。每每读书至此,都为后主的明智抉择感到欣慰,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所担当、爱惜民命的形象….
网络配图
相似的一幕在55年前出现,彼时的刘皇叔正带着千万跟随他流亡的荆州百姓,躲避曹兵的追赶,“比到当阳,众十馀万人,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因以人为本,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局势下,占据四川;后主则因为以人为本,所以才举国降魏,保全一方民众的生命 。刘氏父子所为,可以无愧于“仁慈之主”的称呼了 。
4.乱世用诈,明哲保身
最后,刘禅其实是一个深谙厚黑学之道的聪明人,懂得明哲保身 。我们知道,三国是一个乱世,生存的哲学是厚黑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作秀、装傻,这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借以生存的不二法典 。刘禅也是一样 。作为三国时期唯一被奸雄曹操视为同侪之人刘备的儿子,刘禅在作秀卖痴方面的功夫绝对不亚于其父 。
为了在亡国后不至于再面临亡族灭种的危险,需要刘禅做得是极度的低调,低调到甚至不惜自贬形象,忘掉国耻家仇,忘掉曾经的种种辉煌和尊贵,宁愿背负愚蠢、无耻的恶名,也要以痴人、蠢人的面目示人,以此来麻痹敌人,在这残酷、冷漠的乱世,在这杀机重重的社会,延续自己和家族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