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应激综合症防治方法视频 猪应激综合症防治方法

猪应激综合症防治方法视频 猪应激综合症防治方法


猪应激综合症是猪遭受多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引发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多发于封闭饲养或运输后待宰的猪,表现为死亡或屠宰后猪肉苍白、柔软和水分渗出,从而影响肉的品质 , 在国内外发病较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猪应激综合症防治方法吧!
猪应激综合症病因
1、环境因素:多因受到饲养管理中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时,产生应激反应以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常见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应激原包括感染、创伤、中毒、高温、噪声、运输、饥饿、缺氧、重新分群、运输、交配、产仔等,这些应激原刺激机体,导致机体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特异性障碍与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产生应激综合症 。

2、遗传因素:最常发生于瘦肉型、肌肉丰满、腿短股圆而身体结实的猪,如皮特兰猪、波中猪、兰德瑞斯某些品系猪,红细胞抗原为H系统血型的猪也多为应激易感猪 。易感猪较容易受惊 , 难以管教,常表现肌肉和尾部发抖 。
猪应激综合症症状
1、猝死性应激综合症:多发生于运输、预防注射、配种、产仔等受到强应激原的刺激时,并无任何临诊病症而突然死亡 。死后病变不明显 。
2、恶性高热综合症:体温过高,皮肤潮红 , 有的呈现紫斑,黏膜发绀,全身颤抖,肌肉僵硬,呼吸困难 , 心搏过速 , 过速性心律不齐直至死亡 。死后出现尸僵,尸体腐败比正常快,内脏呈现充血,心包积液,肺充血、水肿 。此类型病症多发于拥挤和炎热的季节 , 此时,死亡更为严重 。

3、急性背肌坏死症:多发生于兰德瑞斯猪,在遭受应激之后,急性综合症持续约2周左右时,病猪背肌肿胀和疼痛,棘突拱起或向侧方弯曲,不愿移动位置 。当肿胀和疼痛消退后,病肌萎缩,而脊椎棘突凸出,几个月后,可出现某种程度的再生现象 。
4、白猪肉型:病猪最初表现尾部快速的颤抖,全身强拘而伴有肌肉僵硬,皮肤出现形状不规则苍白区和红斑区,然后转为发绀 。呼吸困难,甚至张口呼吸,体温升高,虚脱而死 。死后很快尸僵 , 关节不能屈伸,剖检可见某些肌肉苍白、柔软、水分渗出的特点 。死后45min肌肉温度仍在40℃,pH低于6,而正常猪肉pH应高于6 。这与死后糖原过度分解和乳酸产生有关,肉pH迅速下降,色素脱失与水的结合力降低所致 。此种肉不易保存,烹调加工质量低劣 。有的猪肉颜色变得比正常的更加暗红,称为“黑硬干猪肉”(即DFD猪肉) 。此种情况多见于长途运输而挨饿的猪 。
5、胃溃疡型:猪受应激作用引起胃泌素分泌旺盛,形成自体消化,导致胃黏膜发生糜烂和溃疡 。急性病例,外表发育良好,易呕吐,胃内容物带血,粪呈煤焦油状 。有的胃内大出血,体温下降,黏膜和体表皮肤苍白,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食欲不振,体弱,行动迟钝 , 有时腹痛 , 弓背伏地,排出暗褐色粪便 。若胃壁穿孔 , 继发腹膜炎死亡 。有的猪只在屠宰时才发现胃溃疡 。

6、急性肠炎水肿型:临诊上常见的仔猪下痢、猪水肿病等 , 多为大肠杆菌引起 , 与应激反应有关 。因为在应激过程中,机体防卫机能降低,大肠杆菌即成条件致病因素,导致非特异性炎性病理过程 。
7、慢性应激综合症:由于应激原强度不大,持续或间断反复引起的反应轻微,易被忽视 。实际上它们在猪体内已经形成不良的累积效应,致使其生产性能降低,防卫机能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其生前的血液生化变化 , 为血清乳酸升高,pH下降,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升高 。
猪应激综合症防治
1、治疗:原则是镇静和补充皮质激素,首先转移到非应激环境内 , 用凉水喷洒皮肤 。症状轻微的猪可自行恢复 , 但皮肤发紫、肌肉僵硬的猪则必须使用镇静剂、皮质激素和抗应激药物 。如选用盐酸氯丙嗪作为镇静剂,剂量为1~2毫克/千克体重 。一次肌肉注射,或安定1~7毫克/千克体重,一次肌肉注射 。也可选用维生素C、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盐酸苯海拉明、水杨酸钠等 。使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可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溶液防止酸中毒 。
2、预防:①应加强遗传育种选育繁殖工作 , 通过氟烷试验或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检测和血型鉴定,逐步淘汰应激易感猪 。②尽量减少饲养管理等各方面的应激因素对猪产生压迫感而致病 。如改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噪音 , 避免过冷或过热、潮湿、拥挤 , 减少驱赶、抓捕、麻醉等各种刺激 。运输时避免拥挤、过热,屠宰前避免驱赶和用电棒刺激猪 。在可能发生应激之前,使用镇静剂氯丙嗪、安定等并补充硒和维生素E,从而降低应激所致的死亡率 。
【猪应激综合症防治方法视频 猪应激综合症防治方法】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