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有带明字的成语

"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明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有带明字的成语

文章插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为什么会想起这首诗呢?说来也巧,前几日,我刚一进宿舍的门,姚健就问我:知道这首诗中的“床”是什么意思吗?我一愣,说实话,我是看过一点关于这首诗中的“床”字讨论的文章的 。没等我说什么,他就一指地上的“小马扎”说:“床指的就是它 。”原来,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正在讲家具收藏,其中的马未都老先生说这个“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一种坐具,类似于今天的小板凳、小马扎 。我听完之后对他说:“是吗?据我所知“床”字还有其它的解释 。最常见的就是当“卧具”讲,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床 。还有一种我比较认同的解释,就是当“井的栏杆”讲 。因为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所以后面再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很顺理成章了 。
这个“床”是到底什么意思,历来是有争议的 。闲来无事,在网上google了一下,收获还真不少,现将一些说法总结如下:
观点1:
此处之“床”应做“坐卧之具”解释,即“睡觉用的床” 。如此一来,全诗的意境可以解释为:李白他老人家,深夜不能成眠,正值半睡半醒这间,皎洁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月色不免吸引他抬头一望,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 。这时他完全清醒了,触景生情,思乡之意油然而生,于是惨然地低下头来,轻轻地呤出那哙炙人口的二十个字 。
这种解释最为常见,小时候老师们也都是这第讲的 。但这首诗中的“床”真得与今天的床同解吗?有以下的一些疑惑 。
疑1.1. 原诗版本太多
在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元萧士斌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的《唐诗品汇》中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均为“举头望山月” 。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句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 。而在清代王士真《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里又产生了变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里,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未作改变 。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在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放在一起;经过其“发扬光大”,终于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
诗歌在流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 。时间越长,出错的几率越大,所以宋刊本相对可靠 。单看《唐诗三百首》版本中居然出现了两次“明月”,使人有重复之感,重复地使用两个相同的字,这在五言绝句中是不常见的 。如果真如宋刊本所载,为“看月光,望山月” 。我们不禁会想,在唐朝的房间里能看到月光和山月吗?这又引出了第二个疑问 。
疑1.2. 作者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
唐代的建筑门窗是非常小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的,尤其当你的窗户上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或者挡上窗帘时,光线根本就进不来 。此外,透过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也很难看到庭院的事物 。如果作者当时是在户外庭中,那无论是“看月光”还是“望山月”解释起来都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如此一来,如何解释这个“床”字呢?李白不会在深秋将床搬到庭院中去睡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