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此非谕旨内容:却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二 )


有一例更值得注意 。雍正二年十一月初八日(1724年12月23日) , 广西提督韩良辅上奏十月十六日新任右江道乔于瀛到达柳州后口传谕旨的情形 , 还写下了自己的反应:
道臣口传恩旨:你告诉韩良辅 , 他做官是我信得过的 。他们拾贰个人都是我保得定的 , 他们是不肯改易的 。臣伏听读 , 感深腑肺 , 不禁涕泗交流 。
这里没有“钦此” , 而且还有一特殊情形 。要知道 , 在现实生活中 , 皇帝如常人一样是自称“我” , 而不是“朕” 。但臣下在记录或转述时 , 要么对此不予书写 , 要么自觉地采用“朕”字 , 要么转化为“皇上” , 前面几处所引的口传谕旨就是如此 。但乔于瀛这次却是忠实地向韩良辅转述了面谕原话 , 而韩良辅也再一次忠实地记录了乔于瀛所转达的话 , 保留了雍正帝自称的“我” 。
从这一点上看 , 他的记载就如同录音机了 , 很是宝贵 。由此可以推定 , 如果乔于瀛最后口说“钦此”的话 , 韩良辅也应该予以记录 。现在没有“钦此” , 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乔于瀛根本没有说“钦此”二字 。
清人袁枚记载了一个宣读书面诏书的场景 , 也是发生在雍正朝 。尹继善的母亲徐氏 , 是尹泰的妾室 。尹继善从两江总督调任云贵总督 , 进京陛见 。雍正帝了解到他的嫡母(也就是尹泰的正室)诰封一品夫人 , 而生母徐氏未受封 。雍正帝告诉尹继善 , 他将下旨册封 。尹泰知道后很生气 , 认为尹继善不经他同意而上奏 , 是借助皇上来压制自己 , 就杖责儿子 。雍正帝知道此事后 , 第二天即派内监、宫娥捧着礼服 , 与官员一起前去诰封徐氏 。袁枚接着叙述:
满汉内阁学士捧玺书高呼入曰:有诏!相国与夫人跪 。乃宣读曰:大学士尹泰非籍其子继善之贤 , 不得入相 , 非侧室徐氏 , 继善何由生?著敕封徐氏为一品夫人 。尹泰先肃谢夫人 , 再如诏行礼 。宣毕 , 四宫娥拥夫人南向座 , 内监引相国拜夫人 。
袁枚的描述很细致 , 如在眼前 。须指出的是 , 袁枚与尹继善有往来 , 这事情应不是虚构 , 但他肯定不是现场目击者 。这段生动笔触的更大价值在于 , 它反映出当时一般人(袁枚不是什么高官)对于宣诏仪式的了解——当时宣诏人是不说“钦此”的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生活在现今的人们却普遍认为 , 清朝时宣诏是必说“钦此”的 , 这其间转化过程如何 , 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那么 , 能否根据上面所说 , 得出清人在宣读纸面圣旨 , 或是传达口头圣旨结束后 , 真的不说“钦此”二字或其他字眼吗?笔者没有把握 , 一是所见材料有限 , 还有就是 , 即便在今天 , 在某些庄重的场合 , 比如读一封贺电 , 读完以后 , 宣读人有时还要加上“宣读完毕”之类的话呢 。
高高在上的“钦此”
一般说来 , “钦此”二字不是皇帝谕旨本身的内容 , 实际上起着标点符号的作用 。然而“钦此”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
清朝时 , 各级官府上传下达的公文 , 在引述来自不同机关(上级、平级、下级)的来文后面 , 表示结束的用词也各有不同 , 有“奉此”“蒙此”“据此”“准此”等 。而“钦此”无疑是针对皇帝所发谕旨的 。“钦”字的用法 , 如同“钦定”“钦案”“钦赐”“钦点”“钦奉”中的“钦”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