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会隐居一生吗

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 。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并为此而大力招揽人才,因此真正有才之人不用君主将他放置“囊中”,也能够脱颖而出 。诸葛亮跟随刘备时已经二十七岁,按理说那个时代也不算年龄太小了,他为什么没有早早出仕呢?当时的天下,北边有曹操,南边有孙权,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他为什么一个都没有选择,而是跟随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刘备呢?更进一步说,假如没有刘备三谷茅芦请他出山,诸葛亮会隐居到老吗?
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是汉末的泰山郡郡丞,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去世 。叔叔诸葛玄被袁术委任为豫章郡太守,在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时,朝廷又另外派朱皓代替了诸葛玄 。诸葛玄和刘表有些老交情,就去投奔了刘表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耕种田园,说是耕种,实则是读书交友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族弟诸葛诞在曹魏做官 。这说明,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有当官的基本条件,愿意出仕,也容易被人所接受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早早进入仕途呢?
网络配图
先来看看诸葛亮的志向 。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名相管仲、乐毅”,尽管有人不认可,但徐庶等人却是深信不疑 。管仲是齐桓公的相国,齐桓公任用他之后,不仅将行政权力全部交给他,还下令整个齐国尊称为仲父 。管仲执政,齐国马上进行了经济军事改革,齐桓公给予了完全的支持 。这是春秋时期最早的“变法”,要比秦国的商鞅变法早三百多年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说主要依赖于管仲的辅佐,因此司马迁会说:“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 。”管仲还提出让齐桓公首先尊奉周王室,所以司马迁说:“使天下归于正一,这都是管仲的智慧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亚卿,燕昭王为报齐国之仇任命他为上将军,将全国的军队都交由他指挥 。为了攻打齐国,燕昭王联合了五国军队共同出兵,统一由乐毅指挥 。打败齐国军队后,他国军队撤回,乐毅单独率军攻下了齐国首都临淄,紧接着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当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还没有攻下的时候,乐毅为了收买齐国人心,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附燕国,于是停止了进攻的脚步,驻兵即墨城下 。这时候有人造谣中伤,说乐毅自己要当齐王 。燕昭王为了表示对乐毅的信任,就说,凭乐毅的功勋当齐王也是应该 。不过乐毅没有接受齐王称号,也根本没打算拥有齐国 。纵观管仲、乐毅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手握大权,受到最大程度的信任 。
作为丞相,萧何近在汉代,刘邦说他功劳第一,诸葛亮为什么不把自己比作萧何?根本原因,就是萧何并没有受到管仲、乐毅两人一样的信任,相反,他还有过下狱的经历 。可见,诸葛亮要求的就是极大的信任 。那么,当时天下谁能够给他这份信任呢?
到了诸葛亮时期,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汉朝可以说是名存实亡,要出仕当官,只能是选择某一个诸侯 。而当时的诸侯经过大浪淘沙,看上去有实力有可能成事的也只有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四家了 。刘璋肯定不行,诸葛亮也认为他“昏庸暗弱”,很多智谋之士都想离开他,诸葛亮还会向这样的人那儿跑吗?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三家呢?
网络配图
曹操爱才,招降纳叛,很早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可以说是很多有识之士看中的主公 。只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想在他的手下“后来居上”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 。像荀彧、荀攸、程昱这几人,谁人能够代替得了他们?比如说那个陈宫,曹操给他的待遇信任不可谓不高,但他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而选择一个到处飘荡名声不好的吕布?假如仅仅是为了厌恶曹操而实行报复,为什么他不选择一个当时最为强大的袁绍?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可能超越荀彧等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再有那个祢衡,原本就是出来当官的,为什么就没有人肯用他?实在是他连荀彧这样的人都看不上,曹操还能给他一个比荀彧还要大的官吗?贾诩一归曹操,倒是很快得到了高官厚禄,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他是说服了“主公”张绣一块儿归降曹操的,等于是为曹操平定了一方诸侯,削掉了一个军事对手,增加了一份力量 。即便如此,他开始的官位仍然比不上荀彧等人 。假如诸葛亮北上,他既不能像贾诩一样带着一份大功劳,又不能像祢衡一样有孔融、杨修这样的人帮助鼓吹,他又怎能在曹操手下混出个样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