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斗不用人扶一位被历史扭曲的大气君主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 。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 。像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冲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 。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 。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 。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 。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 。
【刘阿斗不用人扶一位被历史扭曲的大气君主】网络配图
小时侯,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 。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 。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 。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 。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
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 。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 。”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 。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 。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 。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 。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 。!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 。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
网络配图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 。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 。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 。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