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亲王为何敢杀明朝使臣?

导读:纵观历史,凡是统一王朝的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 。朱元璋也不例外,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国术送达日本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竟然还杀了大明使者 。日本为何敢如此大胆,砍杀大明使臣呢?
在公元1368年即位之初,朱元璋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拜,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 。结果,使臣却被日本亲王砍掉了脑袋 。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征服日本 。
网络配图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针锋相对,写了一篇著名回信: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 。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 。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 。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 。地发杀机,龙蛇走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复 。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 。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 。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 。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 。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 。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 。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 。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这封“名书”,显示了怀良卓越的汉文功底,写得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表面上给了“天朝”面子,实际却暗藏“奉陪到底”的强硬 。
小小日本,为何敢杀大明使臣?
这首先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 。其一,两宋灭亡;其二,日本抗元 。
两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 。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 。可见日本“中华情结”何其深厚 。蒙元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因“倭主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两伐日本,结果船队均被台风所摧毁,日本人将此风称为“神风” 。
网络配图

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里,已经失去“正溯地位” 。中国自宋以后就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 。这不仅是日本史学家的认识,不少国外史学家与日本所见略同,均将宋朝覆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借助“神风”,日本两次横扫蒙元远征军 。通过抗元,日本大大提振了战胜亚洲大陆军队的信心;另外对中国也不再崇拜 。蒙古可以灭宋,但却无法灭日本 。
虽然朱元璋鄙视日本由来已久 。在他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小丑国 。但日本却认为本国比这个明国更有资格继承中华大统,他们以中华正统——上古人自居 。针对大明皇帝对日本的鄙视,日本也进行了回应,日本学者写了一首诗《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描述了日本国现状: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这就是即便在今天,“唐宋在日本”之说仍流传的原始出处 。
话说回来 。大明与日本剑拔弩张,战争呈一触即发之势 。然而,面对朱元璋步步紧逼,日本当政者还是寸步不让 。他们的“底气”除了上述两个原因,还有没有更“撑得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