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之死:挟术自重,欲求高官厚禄,惹怒曹操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 , 字元化 , 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 。他在年轻时 , 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 , “兼通数经 , 晓养性之术” 。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 , 都被他一一谢绝 , 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 。他行医四方 , 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
【华佗之死:挟术自重,欲求高官厚禄,惹怒曹操】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 , 征召他到许昌为自己看病 。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 , 经华佗针刺治疗有所好转 。《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 , “佗针鬲 , 随手而差 。”后来 , 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 , 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 , 于是 , 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 , 做自己的侍医 。但是华佗却不愿意 。他借口妻子有病 , 告假回家 , 不再到曹操那里去了 。曹操非常愤怒 , 派人到华佗家里去调查 。曹操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 , 就送给他小豆四十斛;要是没有病 , 就把他逮捕来办罪 。
网络配图
传说华佗被逮捕送到曹操那里以后 , 曹操仍旧请他治病 。他给曹操诊断了以后 , 对曹操说:“此近难济 , 恒事攻治 , 可延岁月 。”意思是说 , 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 , 即使长期治疗 , 也只能苟延岁月 。而要全部治好 , 使之不再重犯则需要先饮“麻沸散” , 麻痹脑部 , 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 , 取出“风涎” , 这样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 , 为关羽报仇 , 于是命令将华佗杀害 。
被关进牢狱以后 , 华佗知道曹操不会放过他的 , 于是抑制住悲愤的心情 , 逐字逐句地整理他的三卷医学著作—《青囊经》 , 希望把自己的医术流传下去 。这三卷著作整理好以后 , 华佗把它交给牢头 , 牢头不敢接受 。在极度失望之下 , 华佗把它掷在火盆里烧掉 。牢头这时候才觉得可惜 , 慌忙去抢 , 只抢出一卷 , 据说这一卷是关于医治兽病的记载 。华佗没有留下专门著作 。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重大损失 。
但是 , 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治风疾神医身死 , 传遗命奸雄数终” , 描写了华佗被曹操杀害的情形 。《三国演义》虽然是文学作品 , 其中有着大量的虚构成分 , 但是 , 华佗因为要给曹操“开颅医病”而被曹操杀害确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 今天的许多史学家大都认为 , 华佗不仅医术高明 , 而且医德高尚 , 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 , 不肯服侍权贵 。华佗真是这样一个人吗?
网络配图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 , “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 。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末期 , 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 , 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 , 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 , 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 , 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 , 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 , 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 。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 , 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 , 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 , 在当地很有名气 。众所周知 ,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 东汉时期普通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途径只有被“举孝廉” , 也就是因为品德高尚而被推荐进入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