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的本质,如何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的本质,如何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文章插图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 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 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身感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 向他们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 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1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 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 ,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 , 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 , 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
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 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 , 并将其融会贯通 , 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 , 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 , 学会与他人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 , 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 , 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
然而 ,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 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知识 , 学生接受知识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 , 这种模式忽视甚至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那么应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 使之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
2.1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 。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往往满足于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忽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的培养 。
例1:“圆的半径”概念的教学 , 一般通过创设情景 , 再抽象为数学模型 , 继而严格定义为:由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半径 。学生似乎明白了圆的半径概念 , 但好动脑筋的学生总想知道圆内有着那么多的线段 , 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样的线段作为圆的半径?其它的线段适合做圆的半径吗?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 应该明确指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线段的长度叫做圆的半径” , 是合理的、唯一的 。学生既然有“其它的线段可以做圆的半径”的想法 , 老师何不让学生探究一下呢?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最佳时机 , 探究活动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半径的意义 。
2.2在建立定理和推导公式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