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该句出自《孟子》中《告子》下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 , 孟子持性善论,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什么意思】
《孟子·告子》下篇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告子》下篇注释1、畎(quǎn)亩:田间 , 田地 。

2、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 , 曾为刑徒 , 在傅险筑墙 , 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
3、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入泥土夯实 。
4、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 ,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
5、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 , 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
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
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

8、曾:同“增” 。
9、衡:通“横”,指横塞 。
10、征:表征,表现 。
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 , 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
12、忧患:忧愁祸患 。
13、安乐:安逸享乐 。
《孟子·告子》下篇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 ,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 , 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
《孟子·告子》下篇赏析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
《孟子》创作背景《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 , 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
《孟子》作者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 , 战国中期邹国人(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 , 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 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