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的理解,如何理解自然美( 二 )


日本的设计一度引领亚洲,况且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创造了许多现代东方式的风格,并一直影响周边国家的设计潮流 。同时他们的设计元素特别是平面设计,从汉字和日本形式感上做文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人们一看到这种风格就知道这是日本设计师的作品 。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日本本国生产的美能达相机能卖到15万日圆,但在中国生产的只卖5万日圆,同样是美能达的相机,为什么价格相差这么多呢?就差在做工上,我们的做工不够认真、精细 。所以,中国人一定要把“认真”做到位 。中国人不是不能认真,唐代、宋代的工艺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现代人太浮躁 。“认真”的精神要从学校里培养,不能让学生们浮躁 。学校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 。西方艺术是科学的、技术的、形象的;东方的艺术是哲学的、人文的、意象的 。关于中国造物中“天然”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民间手工艺一直提倡的“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原则 。那些精湛的陶器、石器、玉器,都是根据它的形制、材质去雕塑的 。为什么中国的民间工匠意象那么优秀呢?恰恰是体现了人们对造物的追求,追求自然造化,崇尚人与物的交流,倡导材质美、自然美和技艺美的规律 。我们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东方与西方的区别,民族与民族的区别,还有地方与地方的区别 。区域性的差异与联系,在民俗学研究中是个很重要的领域 。
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器物设计,怎样才能体现地区文化,怎样才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现代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应当关注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观点 。也是《考工记》所提出的四项造物原则: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这跟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自然环境有关 。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后代能在特定地区世代生息繁衍下去,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所以说,“美”不仅仅指所谓的“纯艺术”,它是文化概念上的“美”,渗透在一切事物和行为当中 。我觉得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一个观点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强调地方标志性文化的建设 。我们做设计时,要了解更多地方特色的东西,以便更好地为地方服务 。设计需要“全球化”,但是不能都去搞“全球化”,我们需要有地方特色的设计 。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更多民艺、民俗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知道一些具体的知识,而是教给他们怎样看待地方文化,如何从中吸取养分 。现在有很多设计作品都求新出怪,认为那才是有个性,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美”应该是和谐中的“美”,那些怪异的所谓“设计”是没有文化的“根”的,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祖先是怎样创造的,是怎样设计的 。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文化”,从我们的传统艺术中寻找自己创作的营养 。
当今社会的一些“垃圾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太大,这也是学生作品没有自己原创特色的原因之一 。刘铁梁先生提到的“建设地方标志性文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就我们国内的城市建设来说,有自己特色的城市不多 。我认为城市应该是生长出来的,是文化哺育出来的 。但是我看到欧洲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作为公共设施的垃圾箱,在这个城市的是这样的,跟它相邻的城市就一定不会跟它相似,从生活中的设计就能区别城市的不同风格 。我觉得“地方标志性文化”的提法有必要在设计界深入展开讨论 。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呵呵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