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翻译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什么意思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是什么意思( 二 )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翻译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什么意思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在庄子眼中 , 人有三种境界 , 一种是“形全” , 就是身体没有什么缺陷的人;第二种是“才全” , 就是即便是形不全 , 却依然能够保持自我的本性真实 , 面对一切处境;第三种是“德不形” , 类似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 就是像哀骀它一样 , 在很多人看来 , 他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 , 他的才能和德行让人完全看不出来痕迹 , 似有若无 , 正是顺其自然的极致表现 。所以 , 庄子在这一篇内容中 , 通过几个虚构有身体残缺的人王骀、叔山无趾、哀骀它、申徒嘉 , 来阐述了自己的对于“圣人”的境界 , 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 , 有一种人就能散发出这种“德性” ,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 , 会潜意识中觉得这个人很好 , 也会很信任他 , 但你要说什么原因 , 其实很难讲清楚 , 只是一种直觉或者本能 , 而相反 ,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 , 就会觉得这个心怀不轨 , 品行不正 , 也许是面相 , 也许是一种直觉 , 说不清楚 。也许这就是庄子说的“才全而德不形”的境界 , 有的人德行很高 , 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气质 。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翻译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什么意思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这里庄子道家的“德”和孔子儒家的“德”是完全不一样的 。庄子在《德充符》中所阐述的道家的“德”是一种内心的自然状态 , 是一种淳朴的天性 。能保持内心的自然状态的人 , 就是有德之人 。所以 , 庄子说“道与之貌 , 天与之形 , 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 意思是说 , 道给了每个人的内在天性 , 而自然给了每个人的外在形体 , 不要让好恶之情伤害到自己的天性 。
“德”是一种万物的天然本性 , 能保持这种本性 , 就是一种“德” 。最高的境界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 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德”的存在和痕迹 , 才是一种大智慧 。这和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 “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 , 而是说不刻意为之 , 要顺其自然 , 尊重自然规律 , 与天下万物融为一体 , 是一种“无我”和“忘我”的境界 。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翻译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什么意思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翻译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什么意思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是什么意思】
而儒家的“德” , 更强调的礼义廉耻和个人修养 , 是人在社会中表现出的一种道德品行 。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的五德 。春秋时期 , 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 , 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 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 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 , 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 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
《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则问 , 不能则学 , 虽能必让 , 然后为德 。”意思是说 , 一个人不知道就要向别人请教 , 不会做就要学习 , 虽然能做了 , 一定还要谦让 , 这才算是有“德”之人 , 道家思想的德更强调先天的本性 , 而儒家的德更强调后天的培养 。
好了 ,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 ,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 , 请关注“小播读书” , 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