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上新娘为什么一定要坐花轿出嫁

花轿 , 也叫喜轿 , 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 。一般装饰华丽 , 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 , 因此俗称大红花轿 。
【古代婚礼上新娘为什么一定要坐花轿出嫁】图片来源于网络
俗话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确实 , 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 , 一顶花轿最称不可或缺的道具 , 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压街(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礼 , 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甚至直到一经结婚登记婚姻便受到法律保护的今天 , 仍有许多新娘认为不坐轿车便算不上正式结婚 ——这种送亲轿车 , 照例打扮得花团锦簇 , 其实就是传统花轿的变体 。
搜捡史书 , 用花轿迎娶新娘的礼俗 , 并非自古皆然 。首先 , “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 , 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舆)的流行 , 至早也是初唐时代 。在此以前 , 无论官民结婚 , 都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 。与此同时 , 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 , 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 。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着作可以看出 , 大约自北宋中期起 , 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 , 到宋廷迁都江南后 , 花轿迎亲才蔚为社会性的时髦 , 其后一直传承下来 。倘论人力简省、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 , 花轿显然不及车马来得方便 , 即论舒适和排场亦未必可比 。缘此 , 从车马到花轿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 , 便成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干隆二十年 , 因巡视黄河的筑堤情况 , 干隆皇帝来到了河南 。在郑州市东面的中牟县 , 干隆满面春风 , 信步而行 , 他在这里拜谒先贤胜迹 , 赏览民间风情 , 体察乡野民风 , 兴致很高 。
这天 , 干隆伫立在中牟县衙外面的一个池塘前面 , 看着池塘里荷花盈盈 , 荷叶田田 , 清香弥漫 , 池塘旁边又有垂柳依依 , 清风细细 , 不觉心醉神驰 , 就随口吟诵起了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吟咏西湖的诗:“菡萏香清画舸浮 , 使君不复忆杭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 , 换得西湖十顷秋 。”说来也巧 , 就在干隆沉醉在诗情画意中的时候 , 正好迎面走来一支迎亲队伍 , 吹吹打打 , 鞭炮响亮 , 披红挂彩 , 笑声不断 , 热闹非凡 。
原来 , 今天是县城里有名的才女刘若莲小姐出嫁的日子 , 正好从县衙门前经过 , 还正好遇到了干隆皇帝 。因为有皇上在此停留 , 是不能冒犯的 , 所以 , 衙役命令迎亲的队伍让路 , 若莲坐在毛驴上一听让自己让路 , 坚决不答应 。衙役大声说:“皇上在此 , 小小民女快快让路 。”若莲十分平静而又理直气壮地说:“婚姻大事 , 一生只有一次 , 在这良辰吉日 , 就是遇到当今皇上 , 俺也不会让路的!”干隆皇帝闻听这些话 , 心里暗暗称奇 , 他没有想到小小的中牟县竟然有如此有个性的女子 , 就走上前去 , 只见毛驴上坐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 她妩媚多姿 , 俏丽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