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实的坑杀,比活埋残忍百倍,画面过激,慎入!

古代战争中处置敌军的方法数不胜数,尤其在处理敌军尸体这方面,可谓是震人心魄 。翻阅古籍,我们会发现有个屡见不鲜的词语叫“坑杀”,那么,“坑杀”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否如我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字面意思“挖坑活埋”呢?
根据《史记》中记载:“坑杀”一词记作“阬杀”,当时的“坑”字并未出现,“阬”字的释义也并未是“挖坑”,该字,在古代典籍中解释为:“阬,门也 。”史家一般将坑杀这个词用作谴责,指屠杀无辜,如大规模杀俘和杀平民 。
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发现“阬”最初是指门楼,而并非挖坑,所以,“阬杀”也并不是人们普通理解的“挖坑活埋”的意思 。可就只是单单仅凭“阬”字的释义,我们还是不能理解“阬杀”究竟什么意思的 。
其实,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阬杀”的例子 。我们可以选取几个,借助它们来试着理解“阬杀”一词 。
在讲到阬杀,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人物就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公孙起,战国时代的军事家,曾为秦若昭王在六国的战场上征战 。也许大家对公孙起大家不太了解,但是,若说出此人又名白起,大家就该明了了吧!
在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中,秦国以残暴出了名的猛将白起,就曾经阬杀敌国已经投降450000名士兵 。这实在是残暴至极,数量之多,让人为之战栗,难怪至今民间有流传吃“白起肉”的说法呢 。虽然,百姓很是害怕白起,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白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倘若没有白起,秦国想要统一天下恐怕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
秦朝之后,到了汉朝 。在汉朝的史书——《汉书》的记载中,王莽在篡取汉朝权力的谋反后,就曾经下诏书要求处理了那些对他持反对意见的臣子,如: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全部以“阬杀”的方式灭其九族 。
并且,在这封诏书中,记载着,王莽想要的处置反对派的方式,他要求把这些人处死后,将尸体用厚土掩盖,共计修筑成为底面积为六丈,高度达到六尺的“京观” 。然后,再在土堆上面再插上六尺的旗杆,旗帜上写着“反虏逆贼鲸鲵”字样,以此来震慑其他想要反他的人 。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其实,“阬”就是“京观”的意思 。那么,京观又是什么意思呢?
古籍解释京观一词时我们可以知道:京是高丘的含义,观就是城阙的意思 。综合看来,京观就是高大的门楼 。这一说法在明朝时期文学家张岱的篇章中得到了验证 。张岱在自己《夜航船》的篇目中记载有:古代的人杀死贼人之后,往往用黄土覆盖尸体堆成高大得像门楼一样的建筑物 。
而这一做法,在古代的战场上早就存在,至于具体的做法,想想都是相当有震慑力的了 。将敌方的尸体堆积成小山模样,再用黄土覆盖,尸体越多,京观也就堆砌的越高 。想当年,白起将好几十万的赵国士兵杀掉筑成高高的尸堆,那样的京观是何等令人恐惧啊 。别国的人一旦看到这高高的尸体筑成的门楼,恐怕就腿软到不敢与秦国战斗了 。
关于筑京观,历史上的记载很多,《旧唐书》《东夷列传》上记载:“贞观二年,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 。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丽所立京观 。”
阬杀筑京观作为威慑敌军的一种方法,在古代十分流行 。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了楚庄王,楚国就有臣子给楚庄王建议将晋国的士兵杀掉筑成了京观,以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在秦国白起阬杀赵国后,再次改朝换代时,秦国投降的士兵又被项羽如法炮制地阬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