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哪些特点?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哪些特点?
这个是天然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线粒体呼吸 。从目前学术论文来看,此类杀菌剂应用广阔,对环境安全,其缺点是抗性太过单一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哪些特点?

文章插图
苯甲吡唑酯和苯甲嘧菌酯的区别?
苯甲嘧菌酯是由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而成的杀菌剂;苯甲吡唑酯是由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广谱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复配而成的杀菌剂 。二者属于同一类杀菌剂,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前者活性高于后者 。所以没有哪个更好,只有需要 。
环丙嘧菌酯每亩地用10克行吗?
可行 。丙环嘧菌酯是由高效、广谱三唑类杀菌剂丙环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复配而成的杀菌剂 。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杀菌活性高,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可以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 。一般使用的稀释倍数是2000-3000倍液,在大多数农作物上亩用制剂量为10-20毫升/亩,兑水30-40公斤/亩喷雾
吡唑代森联和苯甲嘧菌酯的区别?
两种杀菌剂的不同点(1)上市时间不同苯甲嘧菌酯是上世纪90年代研发的杀菌剂,上市时间较早,病菌的抗药性相对较强;吡唑代森联是一种新型杀菌剂,上市时间相对较晚,病菌抗药性较弱,单剂防治病害的效果相对较好 。(2)吸收方式不同苯甲嘧菌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内吸性,药剂能从叶面正面快速渗透到叶片背面,并能在植株体内传导,具有正打反死的效果;吡唑代森联只能在局部渗透,扩散性较好,因此,喷药时必须均匀周到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3)使用方法不同苯甲嘧菌酯由于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能被根茎叶吸收,然后传递到植株的各个部位,进行杀灭病菌 。不但能用于茎叶喷雾,还能用于拌种,灌根;吡唑代森联没有内吸传导性,不能通过根系吸收传导,因此,吡唑代森联只能用于茎叶喷雾 。(4)混配农药剂型不同苯甲嘧菌酯由于渗透性太强,在混配时不能与乳油、有机硅和有机磷等渗透性强的药剂混用,容易发生药害;吡唑代森联能与所有剂型的药剂混配 。(5)安全性不同嘧菌酯由于渗透性很强,在作物的敏感时期很容易产生药害;吡唑代森联相对安全性较高 。只有个别作物在敏感时期容易产生轻度药害 。
啶氧菌酯怎么兑水?
用36%啶氧菌酯20g+25%咪鲜胺20g+喹啉铜20g,兑水30斤,均匀喷施 。啶氧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内吸性杀菌剂,防治对象广谱,主要用于防治麦类的叶面病害如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与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相比,啶氧菌酯对小麦叶祜病、网斑病和云纹病有更强的治疗效果 。
锈病用什么药灌根?
氟环唑灌根效果很好,但是不建议单独使用,搭配使用不仅能够避免药害的产生,还能够提升效果,氟环唑+吡唑醚菌酯,这个配方是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配方,安全性很高,防病治病保叶效果一流,三唑类杀菌剂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可高效防治锈病、赤霉病 。
水稻杀菌剂发展历程?
1.1第一阶段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哪些特点?】1882年以前以元素硫为主的无机杀菌剂时期 。
1705年升汞用于木材防腐和种子消毒 。
1761年硫酸铜首次用于防治小麦黑穗病 。
1802年首次制备出石硫合剂(石灰-硫磺合剂),用于防止果树白粉病 。
1.2第二阶段
1882—1934年以元素铜为主的无机杀菌剂时期(无机杀菌剂向有机杀菌剂过渡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