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藕香残玉簟秋歌曲原唱 红藕香残玉簟秋 佛前欢喜肉章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倾诉相思苦、离别情的词 。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感情,细致入微地描绘出真挚委婉的思想感情,让人回味无穷 。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首词是如何通过意象渲染一步一步剥茧抽丝,达到触及人心灵深处的艺术效果的 。
首先从这首词的情感逻辑分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意思是:红色的荷花衰了,荷叶一片连一片,密密地铺满了湖上或河上,象一大片玉席 。一开篇就渲染出“凋零之意,无边之情”的悲凉气氛 。
紧接着,“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解罗裳”这句起到了渲染的作用,表现了一种孤单的情绪,实际上是想自己秋游,解脱一下寂寞的情绪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表现了盼望之情,盼望爱人捎信给自己,实际是思念远方的爱人 。越盼情越浓,那情感如月光充斥了整座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实际上是表达了失望的情感,因没有得到远方爱人的而消息而失望 。
我们要注意诗词中这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因有忧伤的思念,看到残荷虽败但还在,因为忧伤,才会看到残荷,而不是盛开的荷花;
第二阶段,由于思念所以才希望受到鸿雁带来的锦书;
第三阶段,终于失望了,没有远方爱人的消息,所以才“花飘随水而去” 。
剩下什么?剩下相思 。在何处呢?在两个地方,就是眉头和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不展,心头不去 。
这就是这首词从头到尾整个的内在情感的发展关系 。
我们再重新梳理一下:每一种情绪都是由外在引发而产生的,因看到残荷而产生希望,盼望爱人的消息因雁而来、因月而满,但最终却没有得到爱人的消息,产生失望,只能用“流水落花”烘托失望的情绪 。
最后,非常无奈,无计可施,无法消除自己的思念之情,只能在眉头上消除,到心头去消除 。
整篇的情感的规则是:心随象转,象由心生,这是古人的哲学定义 。
【红藕香残玉簟秋歌曲原唱 红藕香残玉簟秋 佛前欢喜肉章】因你心中所想,你必然看见听见 。你有爱,见到雁,才会等爱人的情书 。盼望“云中谁寄锦书来” 。如果你没有爱、没有思念,你就不会等不会问 。
心随象转,如果没看见落花流水,也许就不那么愁了 。
因有“花自飘零水自流” 这个象,加深了痛苦失望的情绪,由此,想解脱,但又消除不掉,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其中的本质是内心的压抑与矛盾冲突,从这个冲突看世界,才能理解词中的象、意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
人生的情感是有内在冲突的,有这个冲突才有诗词 。
因此,每一首诗词立意的原则,首先要尊重内心的真实、心灵的真实,这是写好一首诗词的基础情感 。而这个意、这个心,必须要放置到一个环境之中去,然后,再从这个环境抓出一组象,来烘托和表达内心的情感 。

情绪是一种变化的东西,所以事件的变化过程是重点,通过写一组事件,写出变化、写出情绪,这个总体思路框架必须要清晰 。
总之,“意”就是心,“象”就是物和各种事件,“环境”就是社会和人生 。只有把握好“意”、“象”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李清照这首打动人心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