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采纳蒯通之计三国时代将提前400年

执戟郎中韩信在项羽那得不到重用,于是就跳槽去了刘邦的部队 。经过萧何力荐,刘邦破格提升韩信为大将军,统帅三军 。于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战神级别的人物登上了舞台 。帮助刘邦平定北方复国诸侯,最后从北面南下,与东面的刘邦,南面的彭越一起,三股大军将项羽合围于垓下,楚军覆灭,项羽乌江自刎 。
汉高祖刘邦评价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然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史的铁律一再上演 。刘邦夺得天下登上皇位后,先是夺掉了韩信的兵权,贬为淮阴侯 。而后在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 。
临死前,韩信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悔之晚矣的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如果韩信知道有这么一天,蒯通之谋定成真,楚汉相争的历史大格局将变成楚、汉、齐(韩信被封为齐王)三国相争,三分天下 。“三国时代”将提前400年上演 。
蒯通的三分天下之计
【韩信如果采纳蒯通之计三国时代将提前400年】当时,韩信攻克齐地,被刘邦封为齐王 。而楚汉双方势均力敌,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韩信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楚汉相争的走向与结局 。
蒯通作为韩信的谋士,上来就给韩信戴了个高帽子 。说观君之面,不过封侯,而观君之背,贵不可言 。这都是策士的老套路了,欲引起对方的注意 。韩信一听,确实来了兴趣 。蒯通便阐述了自己的三分天下之计:
说,齐王啊您看,现在呢楚汉双方以鸿沟为界,相持已经三年了,不分胜负 。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您手中,您帮刘邦,则项羽必亡,您帮项羽,则刘邦亡,天下大势由你左右,要慎重考虑啊 。我建议您干脆自立,双方都不帮,与他们俩三分天下而治,刘邦坐拥他的三秦,项羽安守他的彭城,而你在北地拥有赵、齐、燕之地,足可成为一强 。这是上天赐予您的大好机会啊,错过了会遭祸患的 。
韩信为啥未采纳蒯通之计
韩信听了蒯通的三分之计,犹豫了一段时间,但最终未采纳,有着各方面的原因,根据史料,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1、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不可能跨越这道坎
韩信对蒯通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 。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原话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2、韩信没有自己的核心团队
刘邦是以沛县亲友老乡们为核心成员,萧何、樊哙、曹参、灌婴等都是旧相识,一帮哥儿们 。项羽从起兵反秦开始,也逐渐培养了核心成员,如龙且、季布、钟离昧,此外还有项氏家族成员项庄、项伯 。
韩信则是只身一人的打工者,机遇好,赶上了刘邦用人之际,从此才有用武之地 。这之前,是没有自己的团队的,这之后,自己虽然可以指挥百万大军,但最终兵权还是人家刘邦的 。军中可能经常与韩信在一起磋商的人就谋士蒯通,估计还不怎么谈得来 。此种局面自立,恐怕对韩信凶多吉少,在齐地站稳脚跟,难!
3、韩信有王者之心,但无王者之气
为王者,最重要一点是,有政治头脑 。而韩信在政治上屡犯致命错误 。这也是他最后引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
韩信能统领三军,征战北地,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远离刘邦视野,时间久了,可能做老大的念头慢慢生根发芽,这一点从蒯通献计后的反应可以推断,韩信听完蒯通的三分之计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如果一点心思都没有的话,韩信不会这么犹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