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养殖技术和建池,泥鳅种类 泥鳅的养殖技术要怎样养殖最好

泥鳅的养殖技术和建池,泥鳅种类 泥鳅的养殖技术要怎样养殖最好


养殖的池塘要选择在避风向阳、水源充足、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在养殖之前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选择体表光滑、没有病害、活动力比较强的泥鳅苗进行养殖 , 在放苗之前要对泥鳅苗进行消毒处理,放苗要注意养殖的密度;在养殖的时候可以根据水质情况适时进行施肥,一般比较好的水质颜色为绿色,而且透明度也比较高 。
【泥鳅的养殖技术和建池,泥鳅种类 泥鳅的养殖技术要怎样养殖最好】一、泥鳅的养殖技术和建池
1、养殖的池塘要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不一定要好,泥鳅对于水质的要求不高,但水质不能被农药和化学药剂的污染 , 在养殖之前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 。

2、选择体表光滑、没有病害、体表没有损伤、活动力比较强的泥鳅苗,放养的苗种最好规格整齐,这样方便管理 。在放苗之前要对泥鳅苗进行消毒处理,放苗的时候要注意养殖的密度,养殖密度过高容易引发病害,养殖密度过低会浪费水资源和饲料 。
3、在养殖泥鳅的时候还要做好水质管理,这样可以降低养殖的成本,还可以提高产量 。在养殖的时候可以根据水质的情况适时的进行施肥,一般比较好的水质颜色为绿色,而且透明度也比较高,水生植物生长良好 。

4、给泥鳅的饲料蛋白质含量要在30%左右,投喂量一般是根据泥鳅的体重和水温来控制的 。可以选择在早晚温度相对比较低的时间进行投喂,避开正午光照比较猛烈的时间 。
5、定期巡塘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或者是发现缺氧的时候及时打开增氧设备 。在冬季的时候要适当增加池水的深度 , 并且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这样可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
6、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比较高、水源充足的地方进行修建,池塘深度一般保持在1米左右即可,池塘的大小可以根据养殖数量的多少来规划 。

二、泥鳅种类
1、真泥鳅
真泥鳅一般称泥鳅 , 它的体形为长圆柱形 , 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 。体背和背侧的颜色为灰黑色,并且还要黑色小斑点 。而体侧下半部颜色为白色或者浅黄色,在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的大斑 。体表的粘液比较多,头部比较尖,眼睛和口比较小 。
2、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 它的体形酷似泥鳅 , 有5对须,眼睛被皮膜覆盖 。鳞片比较大,埋在皮下 。尾鳍形状为圆形,尾柄长与高差不多相等 。
3、中华沙鳅
中华沙鳅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它又被称为钢鳅 。它的吻长而且比较尖,眼下的刺分叉,末端超过眼的后缘 。一般栖居在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
4、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浙江省、台湾省等地方,它的体形近圆筒形,头比较短,与大鳞副泥鳅的外形相似 。它的个体比较大,个体一般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大约20-40克 。
5、青鳅
青鳅一般称泥鳅,它的体形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 , 口下位呈马蹄形状 。它体表的粘液比较多,而且头部比较尖 , 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都比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