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另一种观察:社会的凝聚力导致了失败( 三 )


岛国日本和英国,被称为欧亚大陆的两只耳朵,消息灵通,善于学习 。尤其是日本,一直处于人类文明边缘地带,没有自己的“轴心文明”时代,其生存哲学是以强者为师、以败者为鉴 。日本先以中国为师,16世纪转而学习葡萄牙、西班牙,17至18世纪后掀起通过荷兰了解西方的“兰学热”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全力学习西方以“脱亚入欧”,不像清政府仅限于技术仿效,而是力求在制度和文化方面与西方相通相同 。
中日文化心理的封闭与开放,最终导致亚洲文化师生角色对换,中心与边缘地位逆转 。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评价说:“两国虽仅有一海之隔,竟然出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即一方积极采取西欧文明,另一方却力图保守东方积习 。”没有经历痛苦打击而开放进取的民族具有前瞻性的智慧,经历痛苦打击而变革求新的民族具有适应性的能力,反复经历痛苦打击才能艰难学习的民族将一次次与机遇失之交臂,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 。愿意的人,领着命运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
时间与空间一样,是战争的重要维度,是战争运动的基本依托,是体现战争效能的显著标志,是战争指导者能够利用的一种资源,也是战争实施者的一种追求 。甲午战争告诉我们,传统战争虽然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大吃小”,其实同样也是“快吃慢” 。在战场上,以慢吞吞对应快捷之敌,显然是必败无疑 。以快胜慢,可以说是战争制胜的通则之一 。认识到传统战争的以快慢定胜负,更加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信息化战争“快吃慢”的实质 。只有平时磨砺兵锋,战时才能迅疾如风;只有大力改革创新,兵锋才会常锐不钝;要想战胜对手,首先必须不断战胜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