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近代的重大科学发明大多源自于西方基督文化?( 二 )


中国诸子百家中唯一对大自然,对物理、数学、化学、机械制造等感兴趣的墨子长期在儒家文化打压之下,这一派逐渐式微,甚至灭绝,从而后继无人 。在文化源头上,中国文化在科学领域大大落后于西方,其实并不是从近现代开始的,而是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差别 。而这种差别不是因为智商的差异,而是因为价值导向差异,而导致选择的差异产生的结果 。因为,儒家学说一心求官,一心谋求世俗的功名利禄,因此,无心关注大自然,无力探究大自然宇宙的奥秘 。孔子为什么要说“未知生,焉知死?”从而拒绝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与彼岸世界?就是儒家价值不想把时间精力,把自己的生命智慧浪费在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上 。说到底,儒学是无神的,认为人生一世,就是现时现在的这个看得见的世界,不会有天堂,也不会有地狱 。
人死如灯灭 。所以,要抓紧时间及时在纯粹的物质世界里享受 。这也是孔子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真正原因 。可见,孔子其实是一个很难侍候的人 。这种摆架子装B现象,在中国的官场尤其盛行,四处可见,有时差一点都不行 。可以说儒家学者自古以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对自然奥秘感兴趣的人,更不可能涉入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徐光启的官员算是一个例外 。但是,细致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徐光启其实是基督教徒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 。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级)、内阁次辅(相当于第一副首相) 。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他一生的数学、自然科学研究成就非凡,译《几何原本》,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考工记解》等 。
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为什么会对这些感兴趣?
这还要归功于当时有一个意大利的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是徐光启的自然科学的启蒙老师,是利玛窦把《几何原本》这本书介绍给徐光启,徐光启与利玛窦俩人长期通力合作,才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 。不过徐光启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是在翻译著作方面,原创的成果还是少了一点 。原因很简单,徐光启中途信天主教,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算起,徐光启20岁时中秀才,36岁中举人,考中进士时已是43岁,为科举功名共用去了23年时间 。
这23年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被迫用来追求儒家规定的功名利禄,走儒家的仕途,即使再聪明智慧,也已经是严重落伍了,不可能会有更大的研究成就了 。更何况徐光启一边信上帝,一边研究,一边还当着明朝的大官,不时陷入到官场的恶劣权斗的漩涡中去,分心分力,不可能集中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研究 。就像今天中国的学生,从3岁幼儿园开始,一直到19岁高中毕业,都在应试教育中度过,怎么会有创意与想像力?
那么,印度教与佛教为什么也远离了科学研究?
确实印度教或者叫婆罗门教,其实是身份等级森严的多神论的一种宗教,人的自由不能够获得保障,一切都是按照家庭出身与身份等级来安排,没有自由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时间与空间,也没有这个动机 。而佛教徒严格意义上是一种无神论者 。佛教不信神 。相信各人的命运与现状都是前世所修,佛教不关心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只关心转世之后的生活与极乐世界 。而且由于佛教不信神,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也不是神,佛的意思是大彻大悟,大智大慧的意思 。“阿弥陀佛”的意思,也就是“无限无量智慧之人”的意思 。即使如此强调人类智慧的佛教,也没有伟大的探索自然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