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封李煜为违命侯却不杀他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封李煜为违命侯却不杀他】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李煜,大家都知道李煜的词(小楼昨夜又东风)凄婉优美,赵匡胤本可以将其杀掉,但为什么没有去做,是不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还是别有原因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赵匡胤的具体想法和事件的缘由吧 。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杀李煜的皇帝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幽禁李煜的是赵匡胤 。
赵匡胤封李煜为违命侯,没杀他,一是为了做个例子让其他国君看看,他能容忍其他君王,只要臣服于他就好,显示他的”仁慈“;另外,不杀李煜,他还可以时时羞辱李煜,这也是一方面 。据说赵匡胤既仰慕李后主的才华又嫉妒,他屡次想在其他君王面前以诗词羞辱李后主,可是都没有成功 。
网络配图
赵匡胤的弟弟继任后,由于他没有赵匡胤想的多,对李后主时好时坏,后因为《虞美人》一词,让他怀疑其中夹有政治色彩,怀疑李后主有复国之心,遂将他杀害 。赵匡胤软禁在北宋首都卞京的一个庭院里 。不过遇害是在他生日那天被邀请到宫中被毒死的 。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初,宋太宗派南唐旧臣徐炫去看望李煜,李煜对徐炫态度颇为冷淡,坐下也不说话,良久才叹息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据说,当初徐铉张洎排斥潘佑,终于造成李煜将二人打入牢狱,二人愤而自尽之事 。徐铉自觉无趣,立即告辞回去,将情形如实报告给了宋太宗,宋太宗终于对李煜起了杀机 。
不久,李煜接到昔日宫人庆奴的书信,他在回信中写道:“此中日夕以泪洗面” 。不幸的是这封信也落到了宋太宗的手里 。宋太宗阅信大怒,进一步认定李煜不识抬举 。
转眼间,又是七夕之夜 。这天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他写下了一篇著名的《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还有一篇《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网络配图
这两支曲子立即被密探报到了宋太宗那里 。词中对故国无尽的思恋终于引起了宋太宗的勃然大怒,认为李煜再也不能留在世上 。立即派儿子赵元佐以贺寿为名送去了一瓶酒 。
就在这个七夕之夜,宾主尽欢的酒宴将散之时,李煜中毒身亡 。毒药来自那瓶御赐的美酒,毒物名“牵机药”,据说是宋太宗早已经特意为李煜所制的 。毒发之时肢体抽搐,身子头首相接作牵引织机动作数十次,极度痛苦 。
一代词人,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人生 。
而历史的记载上,对于后主过世日期的记载居然有三种以上的说法;后主到宋朝后至少名义上位在列侯、班在拱极,而且身份特殊,按理来说他的去世日期记载应该很确实,宋自太祖立朝之后,涵养百年,中间没有大的文史资料流失,按说应该记载分明,因这并不是一件难以弄清的事情,据宋史载,太宗为之废朝三日,以表追思 。不论真假,至少说明,后主去世,在当时并非一件默默无闻,不好考察记载的事情 。
网络配图
而唯一可能造成混乱的就是两宋之交 。马令南唐书成书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前后,在靖康之变、二帝蒙尘之前,其他尚有江表志,以及小说笔记等,后来的史书记载,即根据这些史书和笔记小说考据综合而成 。后世的史书资料对后主去世日期仍有三种以上记载,可知当时的记载或许尚不只三种 。对一个人的去世日期记载的如此错杂纷呈,不得不叫我怀疑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因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