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解明建文帝削藩大计为何失败?

导读: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这个刚登上垒位役几个月的年轻垒上有着雄心壮志,他一心想削弱诸皇叔的权力,以此巩固自己的政权 。不料,这个政策付诸实施后,造成藩王叛乱,致使他的皇位被夺 。那么,建文帝削藩大计究竟是什么样的,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呢?
明初建文帝所统治的朝廷被只据一隅之地的燕军覆灭,这和朱元璋的政治意图不无关系 。朱元璋深知功臣武将是朱明江山的不利因素,故而大肆翦除功臣,他急于建构一个以文臣为主体的政府,但他同时也封建藩王,希望通过“文官治理、藩王拱卫”的战略来保护大明江山,然而他的这一做法恰恰造成了建文朝廷的覆亡 。
网络配图

说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 。朱元璋刚当上皇帝时 。就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 。朱标是马皇后所生的长子,即建文帝的父亲 。为了培养皇储 。朱元璋花费了大量心血,而这位太子也不负重望,被后世的史书描述为仁孝、温和以及有儒士风度的人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位饱学的太子在三十七岁时突然死去了 。朱元璋非常伤心,又立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准备让他将来继承皇位 。
朱允炆本性慈善,喜欢儒学,崇尚文冶,向往儒家的仁政,而乱世中崛起的明太祖朱元璋则是以强权、重典治国 。建文帝对于祖父重典治国所造成的社会压抑气氛深有体会,所以登基后着手改革整顿,力图创造出祥和的社会氛围 。然而,建文帝太年轻了,他不但书生气十足,而且性格腼腆 。
不像他的祖父辈们是从战火中锻炼出来的,因此缺乏做皇帝必备的勇气和果敢,再加上是匆忙之间被立为储君,所以对于治国之道懂得不多 。即位后虽然他很努力地进行改革,但朱元璋严刑暴政时所留下的负面影响并役有因此而缓和多少 。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中,处置最不得当的就是建文帝削藩的问题 。最终也招致覆亡 。
公元1370年以后,明太祖陆续分封了他九个儿子(其中包括朱棣)为王,将他们分别分封在西北边境和长江中部,王位世代承袭 。这些王子们都享有巨额年棒和很大的特权,虽然对境内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管辖权,但每人都有三支辅助部队,人数在三千至一万五千之间 。
网络配图

朱元璋为了确保对分封诸王国的控制,在《祖训录》中定下了一系列约束诸藩王行为的规章条例 。其中有一条这样的规定:在新皇帝登基后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准来朝廷,只能留守在藩王国;不过,如果朝廷“奸臣”当道,诸王可以集结自己的兵力,以便随时听候新皇帝诏令,但在完成驱逐奸俊任务以后,仍要立即返回封地 。
在这些条例中,最重要的也是后来燕王起兵的理由是明太祖对后人们下了严厉的警告 。严禁他们对训示有一丝一毫的改动;如果有任何违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们也可以群起而攻之 。本来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前往各地为王,目的是让他们作为皇室的屏障,抵御外部侵略或是镇压内部叛乱 。可是 。这些藩王因为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 。手里又握有重兵 。很快就成了新皇帝朱允炆的心腹之患,这就有了建文帝削藩失败的故事 。
其实,建文帝削藩本役有错,错的是建文帝削藩方式不对,以致建文帝削藩失败 。就在建文帝登基的这一年,刚刚处理完朱元璋丧事的他,便派出一支军队奇袭了周王朱楠的封地开封,把朱楠逮捕起来,废为平民发往云南,藩王们被这种像对付叛逆一样的严厉手段惊得惶恐不安 。随后,建文帝又找各种理由相继处置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撤销他们的封国 。仅一年的时间 。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就被收抬了 。这种暴风骤雨般的处置方式,让其他藩王人人自危 。封地在北京的燕王朱棣也感到心惊胆战,深知自己被处置的那一天就要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