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远方有你背后的故事 听闻远方有你背后的故事 听闻远方有你刘艺雯

《杨白花》
胡太后
阳春二三月,
杨柳齐作花 。
春风一夜入闱闼,
杨花飘荡落南家 。
含情出户脚无力,
拾得杨花泪沾臆 。
秋去春还双燕子,
愿衔杨花入巢里 。
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的北魏王普贤墓志,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类似于陈世美的故事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比较混乱的时期,这个时期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当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属北方鲜卑族政权,巅峰时期,河南一直到山西都是他们的领土 。北魏孝文帝最大刀阔斧的一项改革就是迁都洛阳,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 。魏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极大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很多鲜卑族的姓后来改为汉姓,如:拓跋改为元,丘穆陵改为穆,独孤改为刘,尉迟改为尉,贺赖改为贺等,李世民母亲窦氏为鲜卑贵族,大诗人元稹、元好问这些都属于汉化鲜卑人及其后代 。

听闻远方有你背后的故事 听闻远方有你背后的故事 听闻远方有你刘艺雯

文章插图
《魏故贵华恭夫人墓志铭》
王普贤出身名门望族,其父是王肃,其母谢氏为南齐名门谢庄之女 。谢庄为南朝宋大臣,文学家,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爱游山玩水的谢灵运的族侄,李白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著谢公屐”里的“谢公 。”,也是刘禹锡诗中的那个“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那个谢家 。
王肃,出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因其父背叛梁被杀,他仓皇逃命归顺北魏 。当时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新建洛阳城,王肃博学多才,文能规划设计当年的洛阳城,武能带兵出征,屡战屡胜 。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对于王肃入魏后帮助北魏改革典章制度,给予高度评价 。孝文帝下诏定姓族,元氏与汉族高门大姓之间的联姻成为潮流,高祖甚器重他,将妹妹陈留长公主嫁他为妻 。成为驸马的王肃志得意满,他却没有想到谢氏携两女一子三人北上寻父,有天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然而等待母子四人的却不是重逢的喜悦,而是王肃另娶陈留长公主的冰冷现实 。
然而谢氏不愧为才女,她写了一篇:“贻王肃书&34;,言辞恳切,文采飞扬,深情回忆了丈夫飞黄腾达之前两人恩爱的琴瑟和鸣时光,表达了成为弃妇后悲凉的心情,还流露出期待挽回负心丈夫的期盼:
妾以陋姿 获侍节栉 。结缡之后,心协琴瑟 。每从刺绣之余,间及诗歌之事 。煮凤嘴以联吟,爇龙涎以吊古 。当此之时,君怀金石之贞,妾慕松筠之节 。虽菡萏之并蒂、比翼之双飞,未足方其情谊也 。
顷缘谗隙之生,远适异国 。犹忆临岐分袂,言与涕零 。亲戚送者,皆为感叹 。呜呼!岁月易迁,山川间隔 。君留蓟北,妾在江南 。鸿帛杳然,鱼书不至 。言念及此,未尝不顾影徘徊,泣数行下也 。迩年以来,益复情怀恍惚,镜台寂寞 。披览往牒,见画眉之胜事,则膏沐无光;想举案之沐风,则珍羞不旨 。阅未终篇,废书长想 。春花空艳,秋月徒圆 。子规时助其哀,寒蛩亦增其戚 。秦嘉徐淑,岂伊异人 。妾之薄命,一至于斯?
前者北使至南,闻君爵列尚书,联姻帝室 。夫尚书为喉舌之司,典领枢机,参赞庶务,银章紫绶,焜耀一时 。况以萧史之才名,配弄玉之芳姿,或携手于花前,或弹琴于月下 。回视牛衣对泣之日,不啻人间天上 。独可叹者:既有丝麻,遂弃菅蒯 。糟糠之妻,白首饮恨 。使宋宏高义,专美千秋 。妾独何心,能不悲哉?
呜呼已矣!衰秋蒲柳,倍加憔悴 。昔日缠绵,总成幻影 。感连理之分枝,悼盛衰之变态 。晨钟一叩,万境皆空 。自兹而往,妾惟绣佛长斋,参稽三乘 。借菩提之杨枝,洗铅华之繁艳 。岂更盼潞鹕于水中,望鸳鸯于塘上乎!但念机上之丝,本为箔上之蚕,虽云得络,讵属无情?况修途困顿,达人所怜 。不敢望窦滔之迎,庶少鉴若兰之志 。得假片刻,以罄鄙怀,妾之愿也,惟君图之 。
她还作诗一首:“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 。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陈留公主代王肃复:“针是贯线物,目中恒纴丝 。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旧人,只不过是一件旧衣服罢了!(据洛阳珈蓝记曰:“洛阳城南正觉寺,尚书令王肃所立也 。肃在江南,娶谢氏女 。及至京师,复尚公主 。其后谢氏为尼来奔,作诗增肃 。公主亦代肃赠谢 。肃闻之甚恨 。遂造正觉寺以憩之 。”)谢氏被迫在正觉寺出家为尼 。虽然谢氏落得了出家为尼的凄苦结局,却因这一篇《赠王肃信》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所以千万不要伤害一个才女,一旦负了心你在她的笔下恐怕要遗臭万年啊 。